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次患癌,更棘手

筆者在幾十年的診療過程中,發(fā)現癌患在第一次患癌后5~10年內新的癌癥(即與原發(fā)癌不同類型的新癌癥,而非轉移癌)不在少數。

統(tǒng)計數據也給出了肯定的答案:根據美國21世紀初一項統(tǒng)計,當時癌癥患者大約占美國人口的3.5%,但在新診斷的癌癥病例中,有16%來自癌癥患者二次患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甚至在日本一項早期肺癌的研究中,10年隨訪期內原先的腫瘤無一復發(fā),但卻有26人患上了新的癌癥。中國抗癌協(xié)會康復分會會長史安利女士曾先后患左側乳腺癌、結直腸癌和右側乳腺癌......

但其實,現實中我們總是更加注重于防止原發(fā)癌的復發(fā)轉移,卻很少提及“第二原發(fā)癌”、甚至“第三原發(fā)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癌癥治療水平的進步,癌癥患者的生存期越來越長,癌癥患者二次患癌的問題也會變得更加嚴重。那么為什么癌癥患者更易出現第二原發(fā)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何第二原發(fā)癌頻現

01

遺傳易感性:

某些遺傳突變不僅增加首次患癌風險,也會顯著提高其他器官發(fā)生二次原發(fā)癌的概率。

例如BRCA1/2突變是乳腺癌、卵巢癌等多種癌癥的共同危險因素?;加蠦RCA1突變或BRCA2突變乳腺癌的女性,在之后10年內發(fā)生卵巢癌的風險分別高達12.7%和6.8%,其中I期患者25%的死亡是隨后發(fā)生的卵巢癌造成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環(huán)境或行為暴露

長期吸煙、飲酒、紫外線暴露等致癌因素可能同時影響多個器官。例如:肺癌患者后續(xù)可能因持續(xù)吸煙患上膀胱癌或頭頸部癌。

肝癌患者若攜帶乙肝病毒,可能進一步發(fā)展為胃癌。

HPV感染是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咽癌等多種癌癥的共同危險因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研究也發(fā)現,發(fā)生了某種HPV相關癌癥的患者,患其它HPV相關癌癥的風險會升高0.75~12.69倍。

癌癥治療的副作用

01

放化療的致癌性

像傳統(tǒng)的放化療,放療的電離輻射、化療藥中的烷基化類和鉑類,都是直接損傷DNA來殺死癌細胞的。這些抗癌治療都難免會讓正常的細胞發(fā)生基因突變,進而增加患二次癌癥(如白血病、放療區(qū)域的新實體瘤)的風險。

而乳腺癌的內分泌治療,也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fā)病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免疫抑制

部分治療(如長期免疫抑制劑使用)可能削弱免疫監(jiān)視功能,使新發(fā)癌細胞逃避免疫清除。

例如接受PARP抑制劑治療的癌癥患者中,可以觀察到髓系白血病和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的發(fā)病率明顯升高。另外“升白針”作為一類刺激白細胞增殖的藥物,也會微弱增加癌癥患者發(fā)生髓系白血病和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的機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我們總強調癌癥治療的副作用,但無論是放化療、內分泌治療、PARP抑制劑還是“升白針”,總體上看都是利大于弊的。

沒必要因為害怕二次患癌就完全拒絕這些治療,畢竟,只有活著才有機會二次患癌,不過度治療才是重中之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年齡與累積風險

雖然目前年輕人患癌率在逐年升高,但總數據來看,癌癥還是多發(fā)于中老年人,而年齡本身就是癌癥的最大風險因素。隨著生存期延長,患者因自然衰老累積的突變可能導致新發(fā)癌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怎么預防二次患癌?

01

評估遺傳風險

如果家族中有多人患癌(尤其是年輕時發(fā)?。赡艽嬖谶z傳性癌癥綜合征(如BRCA1/2、林奇綜合征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高風險患者(如乳腺癌、卵巢癌、結直腸癌家族史)可做多基因panel檢測。

若發(fā)現致病突變(如BRCA、TP53、APC等),可采取針對性預防措施(如預防性手術、加強篩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減少致癌因素

說起癌癥的預防,總是會提到戒煙戒酒、健康飲食和保持運動,雖是老生常談,但也同樣適用于癌癥患者預防二次患癌。

此外,減少環(huán)境致癌物的接觸也十分重要,如石棉、苯、砷等,一定要做好防護或更換工作環(huán)境;曾被HPV、乙肝病毒感染過的癌患,也需定期篩查,不可抱有僥幸心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優(yōu)化治療方案

某些化療(如烷化劑)和放療可能增加白血病、二次實體瘤風險,一定要權衡療效vs長期毒性,選擇更加安全的方案(如中醫(yī)藥治療、靶向治療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像低風險癌癥(如早期乳腺癌、前列腺癌),甚至可能無需強化治療。這也是筆者為什么一直秉承著“零毒抑瘤”的理念,強調癌癥治療要減少不必要的放化療的原因!

筆者堅信,只要通過更為科學的綜合管理,癌癥幸存者可以顯著降低二次患癌風險,提高長期生存質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