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在上海圖書館東館舉行的“奇獸傳說”展,圍繞“奇獸”主題,從上圖館藏典籍出發(fā),讓記載于文獻中的動物“躍然紙上”,使深藏于書閣的典籍“重煥生機”。今年適逢鄭和下西洋620周年,展覽以“麒麟貢”故事為引子,串聯(lián)50余種典籍,分別講述麒麟、獅子、犀牛、鳳凰、鯨和龍六類動物的歷史與傳說。
整個觀展過程中,觀眾可以欣賞到《鹵簿圖》《營造法式》等珍稀典籍中的動物形象,了解到《坤輿圖說》《職方外紀》等典冊在東西文化碰撞下對異域物種的描繪,并重溫《本草綱目》《山海經》等經典著作中或神奇或真實的動物故事。同時,展廳現場設置多處現代出版物閱覽點,觀眾可隨時翻閱展覽相關內容,讓典籍不再遙不可及。

展覽現場
麒麟的變化
麒麟是祥瑞的象征,作為古人想象中的神獸,麒麟究竟長什么樣?追溯相關的典籍和文物可以發(fā)現,麒麟的形象是不斷變化的。
在秦漢時期,麒麟造型的特點是頭長獨角,形似鹿或馬。六朝至隋唐時,麒麟的角尖變彎曲,并演化出翅膀。宋元之后,麒麟的造型則逐漸轉變?yōu)辇堫^鱗身的形象。麒麟雖出自想象, 卻不是憑空捏造的產物,而是一段集體意識的凝聚呈現,千百年來既有傳承也有變化。

展覽現場
比如在北宋時期由國家頒布通行全國的建筑法典《營造法式》中,麒麟作為一種建筑的紋樣,變?yōu)榱穗p角的龍頭形象,一直延續(xù)至今。
由明文獻學家、藏書家王圻及其子王思義撰寫的百科式圖錄類書《三才圖會》中,麒麟也以“龍化”的面貌呈現出來。在明清時期,龍頭、鹿蹄、渾身長鱗的麒麟形象逐漸占據主流。

明代《圖繪宗彝》中麒麟的形象
不過,在明代初期時卻出現過一段意外的“小插曲”,長頸鹿,這種來自遙遠非洲的動物,一度占據了“麒麟”的稱號。永樂年間,鄭和多次被任命率舟師出使南海西洋以至西域諸國。其間,途經的國家進貢過多種“殊方異獸”,其中就有被稱為“麒麟”的長頸鹿。明朝最后一次“麒麟貢”之后,清朝就沒有再引進過長頸鹿,因而這支綿延 200多年的插曲,并沒有最終改變麒麟的形象。
那么典籍中的長頸鹿,曾經有過多少個名字?在《坤輿圖說》中,它被稱為“惡那西約”;《初使泰西記》中,是“支列胡”;在《倫敦與巴黎日記》中,被稱為“高腳鹿”;《環(huán)游地球新錄》里,是“支而拉夫”;《出使九國日記》中,為“鹿豹”;《瀛環(huán)志略》里,稱作“長頸鹿”;日本蒙學讀物《泰西訓蒙圖解》中,保留了曾經的名稱“麒麟”。
展覽的趣味
趣味十足的多媒體展項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策展團隊與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院師生合作,結合典籍,為奇獸專題創(chuàng)作了八組不同形式的多媒體互動裝置。觀眾可欣賞古色古香的原創(chuàng)動畫短片,與靈動的獅子共舞,或置身于神奇的幻想森林之中……
此外,策展團隊特邀數位插畫藝術家、手賬達人、涂鴉藝術家為展覽進行專題創(chuàng)作。這些圖像化呈現與藝術化再創(chuàng)作,無疑會吸引更多年輕觀眾和親子家庭的關注。
策展團隊還邀請所有大中小讀者化身“典籍偵探”,用問題解鎖書中的奇獸密碼?!捌娅F101問·好聲音征集”一經推出,便吸引了各個年齡層的讀者朋友,短短兩周就征集到好聲音百余條,目前最小的參與者只有兩歲。
原標題:《長頸鹿曾被稱作“麒麟”?上圖東館讓文獻中的動物“躍然紙上”》
欄目編輯:沈毓燁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徐翌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