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昨天是第18個世界孤獨癥日。孤獨癥,又稱自閉癥,患者在社交、溝通等方面存在顯著困難,核心癥狀甚至可能伴隨終生。過去,人們對孤獨癥的認識有限,社會支持體系尚不完善,孤獨癥患者家庭往往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如今,隨著對孤獨癥的關注日益增強,從救助模式向賦能模式轉變,是一種理念的升華,更是一種社會進步的體現(xiàn)。

“星星點燈”,為他們照亮回家的路,首先需要更加完備的制度保障。2024年7月,中國殘聯(lián)、教育部、民政部、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國家醫(yī)保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lián)共同印發(fā)《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8年)》提出,用5年左右時間,促進完善孤獨癥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機制、服務體系,提升孤獨癥兒童發(fā)展全程服務能力水平和保障條件,有效改善孤獨癥兒童成長、發(fā)展環(huán)境。

昨天,由市民政局聯(lián)合多部門歷經(jīng)一年半制定的《孤獨癥兒童康復服務機構設置和服務規(guī)范》地方標準正式發(fā)布,為促進康復服務機構不斷優(yōu)化服務質量和水平提供參考依據(jù)。曾幾何時,我們對孤獨癥兒童的幫助多是給予物質上或醫(yī)療支持。現(xiàn)在專門為孤獨癥兒童設立的康復機構和教育項目日益增加,不僅致力于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更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能力、社交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賦予他們更多自主發(fā)展的能力和機會,讓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中有更多的選擇和發(fā)展空間。

促進孤獨癥群體全面發(fā)展,社會接納和全方位支持體系至關重要。今天,榮威·上海兒童藝術劇場迎來6組特殊需求兒童家庭觀看沉浸式演出《暴風雨也不怕》。同時,劇場“大鯨魚小當家”志愿者團隊還開設“海星之愿”特別服務崗位,為14歲以上的特殊需求兒童提供合適的參與社會活動機會,進一步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合。在本市不少區(qū)域,通過開設孤獨癥關愛中心,開展“星星有約”公益課堂、“星青年 向未來”大齡孤獨癥社會融入等公益項目,為孤獨癥孩子融入社會鋪就道路。

然而,孤獨癥孩子要真正融入社會,仍是一場全社會接力的“馬拉松”,社會的包容和接納是關鍵因素。孤獨癥兒童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往往會面臨諸多誤解和歧視。消除這些偏見,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一個溫暖的微笑、一次友善的交流,都可能成為他們擁抱世界的勇氣,讓他們在社會的大家庭中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在全球范圍內,對孤獨癥群體的認知也在不斷深化。過去,干預重點多是讓孤獨癥兒童適應普通社會環(huán)境。如今,越來越多的專家呼吁為不同群體創(chuàng)造適合的成長環(huán)境。部分孤獨癥患者在特定領域具有獨特能力,只是社交困難掩蓋了這些優(yōu)勢。因此,為他們“量身定制”崗位,挖掘潛能,成為社會接力的更“高階”努力方向。

“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促進孤獨癥群體全面發(fā)展”,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一步步付諸實際行動的目標。這需要社會不斷完善關愛機制,加大資源投入,提高教育、康復和服務的質量;更需要營造關愛孤獨癥群體的社會氛圍,讓他們在關愛與賦能中,真正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芒。

原標題:《讓“星星的孩子”綻放光芒丨新民述評

欄目編輯:顧瑩穎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