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傅斯年、顧頡剛創(chuàng)辦
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
強調(diào)科學方法與實地考察
擴張中國研究材料和范圍
推動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走向
科學化、集眾化、本土化
“它所開創(chuàng)的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框架,
對后來的中國高等院校、
研究機構(gòu)影響深遠,
學脈傳流至今。”

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合影
1927年11月
中大成立我國第一個
正式以“民俗學”命名的組織——
中山大學民俗學會
并創(chuàng)辦《民俗》周刊
刊印民俗叢書
主張“站在民眾的立場上來認識民眾”
發(fā)掘民眾的聲音、生活、信仰、習慣
尋找中國下層社會生活之真相

民俗學會合影
(左2商承祚,左4莊澤宣,左6顧頡剛,左8崔載陽,左9容肇祖)
《民俗》周刊廣泛刊載民間文學作品、宗教風俗信仰資料及有關(guān)的研究文章
鐘敬文在《重印 <民俗> 周刊序》中
評價其既是當時整個學會
具有比較顯著的成績的一部分
也是一種歷史先行者的試探足跡
當代學人普遍認為
該刊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研究
的繁榮之路
《民俗》周刊于1928年3月21日創(chuàng)刊
至1943年11月第二次???/p>
總計出版131期
其中包括多個專刊,如
“中秋專號”、“神的專號”、
“傳說專號”、“歌謠專號”、
“妙峰山進香調(diào)查”、“謎語專號”等等

《民俗》周刊創(chuàng)刊號
《民俗》周刊“清明專號”
1929年5月15日
《民俗》周刊刊發(fā)“清明專號”
討論清明的起源
介紹閩南、廣東、杭州等地清明風俗
展示了極為豐富的風俗研究參考材料
恰逢清明節(jié)
正可重讀百年前的民俗資料
重溫中大民俗學會的工作歷史

《民俗》周刊“清明專號
黃仲琴
黃仲琴主要利用文獻
考察清明的起源
說明在漢以前,清明即定為節(jié)氣
最早見于《淮南子》,與“修田疇”有關(guān)
且因寒食與清明相隔僅有二日
寒食因介子推而有掃墓習俗
所以漢以后才有清明掃墓之舉
實則清明本身與掃墓無涉
關(guān)于歷代清明習俗
“插柳”與農(nóng)事祈愿有關(guān)
“踏青”為祭墓之外,士女文人結(jié)隊出游餞春
“祭孤魂”則沾上官吏、城隍神等政治因素
漳州“食麥餅”風俗則與鄭成功攻漳州有關(guān)

黃仲琴(1884—1942),名嵩年,號嵩園,字仲琴。祖籍廣東海陽縣,生于漳州。20世紀20年代曾任廣州中山大學、嶺南大學教授和中央研究院語言歷史研究所編輯。20世紀30年代任香港文化協(xié)會委員、福建學校校長。著有《湖邊文存》《嵩園詩草》《木棉庵志》《嵩園五十自壽詩唱和冊》等。
容肇祖
容肇祖發(fā)現(xiàn)番禺和東莞的清明拜山相異——
《番禺縣志》載:
“清明有事先塋,曰拜清。
先期一日,曰劃清。
新塋必以清明日祭,曰應清。”
《東莞縣志》載:
“俗最重祭清明”。
“新塋初年先期一日,曰偷清。
次年則應清而祭,曰騎清。
余則于清明日或清明后?!?/p>
他從個人經(jīng)驗出發(fā),
介紹了二地的具體的清明習俗。

容肇祖談番禺的清明

容肇祖談東莞的清明

容肇祖(1897—1994),字元胎,廣東東莞人。1927年至1933年,他任職中山大學、嶺南大學等高校,主要集中于開拓性的民俗學工作與研究,成為中國民俗學運動的發(fā)起者、領(lǐng)導者和奠基人。其著述收錄于《容肇祖全集》,被譽為“明代思想史泰斗”。與其兄容庚、妹容媛被稱為“東莞容氏三杰”。
袁洪銘
同為東莞人的袁洪銘認為
各處各地,都有同樣的風俗
但東莞清明的風俗中
“插柳”是為御鬼
婦人會“買扇”以掃不吉之事
掃墓祭畢,貼以新利事錢,為“掛紙”
記憶尤深者,為“必吃些卷蒸和白蔗”

袁洪銘(1909-1991),字仲鼎,廣東東莞人。1927年中山大學成立民俗學會,袁洪銘為該會的校外會員,致力研究東莞風俗。曾在《民俗》周刊發(fā)表《東莞生產(chǎn)風俗談》《東莞婚嫁禮俗之記述》《東莞“手”的迷信》等文章??谷諔?zhàn)爭前在香港任《探海燈》編輯。1945年與東莞邑人創(chuàng)辦東官詩社。1956年經(jīng)郭沫若介紹,被聘為廣東省文史館館員。
謝云聲
謝云聲認為閩南地區(qū)的清明風俗
“很是復雜,隨地而異”
但流行的風俗大同小異
包括祭祖、踏青、掃墓、放紙鳶、
吹麥簫、食薄餅、制腳目粿、
糊旂、送禮等等
薄餅,又稱麥餅、春餅、潤餅
在閩南、潮汕等地流行
前文黃仲琴說源于漳州傳說
謝云聲則介紹了另外一個傳說
“在某代時,有個文狀元。姓蔡,名莫一。生得不成人形,不知怎樣出胎后(就攣了一手,跛了一足,渺目,歪口。)可是他的天資很聰敏,滿腹都是文章。十六歲時候,中了進士。十九歲,居然中了狀元。……皇帝,(?)重用他,命他為七省的經(jīng)歷,三省的巡按,……日日要辦七八省的文書案件,對于一日三餐都忘食了。于是蔡莫一的妻子,想出了一妙計,將她丈夫,那攣的一手,用索子近口角,給以卷的薄餅,以便使他容易就食。后世食薄餅的來源即追溯于此。”


漳州薄餅
潮汕糖蔥薄餅
腳目粿現(xiàn)在似乎罕見
且摘錄原文窺見一二
制腳目粿:泉州人每在清明節(jié)以前,總要做些糕粿,如絲豆粿、咸粿等。其中有一種特別的粿,就是所謂“腳目粿”,這種粿圓形,像小橡球一樣大。因為有像腳目,故名“腳目粿”。制法碾麥為粉,和冰糖調(diào)攪,然后制成一丸一丸,入鼎炊之。熟后取食,亦須適口。間有置些絲豆餡者,俗謂清明日食此,可以增腳力。此種“腳目粿”置久則堅硬。所以城內(nèi)人,每稱之曰“鐵子”,或稱為“大一炮丸”云。

閩南地區(qū)的粿
送禮:泉州、漳州、同安等處城外,概是農(nóng)家為多。故關(guān)于種田的肥糞,自給是不夠的。所以一般農(nóng)民,都要入城采購。凡是購貨長年的,曰“包箱知”。因此每年一到清明,農(nóng)家必須把那些龜粿送入城去,給肥糞制造廠的主人。而主人則必答以米粉數(shù)捆,所謂“禮尚往來”者,是也。即諸戚友在城外的,亦必送禮給城內(nèi)的親友。在清明節(jié)所制的粿,大都成為圓球形,所以兒童有“炮子放入城內(nèi)”的諷語。

謝云聲(1900—1967)原名龍文,福建晉江人。曾任中山大學民俗學會廈門分會主任,與著名民俗學專家顧頡剛、鐘敬文有學術(shù)交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廈門新民書社編譯部供職期間,編印有《閩歌甲集》《福建故事集》《閩諺集》《閩南謎語》《閩南風俗》等。
魏應麒
魏應麒報告了家鄉(xiāng)福州
祭掃、筍與光餅、菠菠粿、壓紙、插柳
等清明風俗
記錄了清明當日
路上絡繹不絕的祭掃人群
山上“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家中食用祭品,“夜歸兒女笑燈前”
介紹了與清明相關(guān)的閩劇《墦間祭》

閩劇《墦間祭》劇照
末了,他說:
“一年一度一清明”
“清明無客不思家”
“清明專號”使人世間的天涯游子
苦憶故山的松槚

魏應麒(1904-1978),字湍甫,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立師范學校畢業(yè)后,入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中大民俗叢書有其《福建三神考》《福州歌謠甲集》。1935年任中大歷史系講師,出版《林文忠公年譜》《中國史學史》。
民俗是一種民眾文化事象
民俗學是一門特別重視資料的學科
資料之學是民俗學學科的安身立命之本
《民俗·清明專號》內(nèi)容亦側(cè)重于資料性
但有歷史文獻、親歷筆述、田野走訪
呈現(xiàn)了“清明節(jié)”
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民眾中
內(nèi)涵、形式的異同與流變
可見當年的民俗學者們努力
讓民眾的“面目和心情都可以透露出來”
更為通過“探檢各種民眾的生活、
民眾的欲求,來認識整個的社會!”
是老中大人留下的民俗研究范例
清明
作為我國的重要傳統(tǒng)節(jié)日和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
已被聯(lián)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各地清明節(jié)習俗多元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分享更多
有意思的民俗資料
時值清明
讓我們也集一期“清明專號”!
文案:黃曉玲 肖勝文 鄭悅琳
圖片:中山大學往期推送、博物館(校史館)及網(wǎng)絡
排版:趙睿
初審:譚玉華 張誠 陳峻 莫嘉琪
審核:勞楚華
審定發(fā)布:吳重慶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