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正值清明,春風拂面,陽光和煦。四川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內,人們手持白菊,凝視鐫刻著捐獻者姓名的紀念墻,那些平凡的名字背后,是一個個跨越生死、用身軀托舉醫(yī)學進步與大愛精神的故事。今天,在這個緬懷逝者的日子里,讓我們從家屬的第一視角走進捐獻者的故事。
烈火中的擔當 生命盡頭的饋贈
我的丈夫何開斌,是一名消防戰(zhàn)士,也是一名遺體捐獻者。
面對驚心動魄的火災,他義無反顧地沖在最前面;當發(fā)生地震,他又投身于抗震救災一線......他總是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一心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19年的消防生涯中,多次立下戰(zhàn)功,被評為優(yōu)秀共產黨員、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和先進個人。2006年退役之后,也依舊努力發(fā)揮余熱。
可命運卻對他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他患上了罕見的疾病。在與病魔抗爭的日子里,他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卻從未有過抱怨。他深深地感受到當前醫(yī)學在治愈這種疾病的過程中,存在的艱難與空白。為了能夠幫助醫(yī)生更快地解決此類疾病的難題,為了以后的患者有得到救治的希望,他決定捐獻遺體,用于醫(yī)學研究,貢獻出自己最后的力量。
我永遠記得,丈夫對我說,他的病罕見,身體一定有研究價值,如果把遺體捐獻出去,能給社會作點貢獻就再作一點。那一刻,我看到了他眼中堅定的光,那是一種無私奉獻的光,照亮了我,也照亮了我們整個家庭。即使有遺憾與不舍,但我們更明白何開斌作為一名消防戰(zhàn)士的擔當與責任。在他的影響下,我和女兒也登記成為了中國遺體器官捐贈志愿者。我們知道,這是對他的精神最好的傳承,也是我們對社會愛的延續(xù)。

三戰(zhàn)癌癥的“特例” 以破碎之軀開啟生命對話
遺體捐獻者羅正長是我的父親,他從2008年至2019年,11年的時間里經歷了3次癌癥,一次車禍,父親用他的堅強和樂觀,詮釋了生命的頑強。那些年,他一次次戰(zhàn)勝了病痛,用自己的行動,教會了我該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
2008年父親第一次查出食道癌時就跟我和母親講要捐獻,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遺體捐獻,我陪著父親上網查找相關信息并聯(lián)系到相關部門。
2019年3月,父親第三次確診為氣管癌晚期,他要求我們務必完成他的心愿——將軀體留給需要幫助的人。父親說:“醫(yī)學進步需要千萬人托舉,癌細胞如此頑固,我這具遭受三次癌細胞攻擊的身體也算特例,希望能有些貢獻。”我和母親尊重父親的選擇。我覺得當一個人愿意撕碎傳統(tǒng)觀念織就的繭,把肉體的消逝轉化為永恒的饋贈,死亡便不再是終點,而是以另一種形態(tài)開啟的生命對話。
青春如歌 以痛吻世界的18歲少女
我是遺體捐贈者魏吳語的母親。她生前是一個堅強、樂觀、充滿愛心的女孩。
18歲,正是花兒一般的年紀,她本應在課堂上學習,備戰(zhàn)高考,未來有無限的可能。然而,命運卻對她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2022年3月,魏吳語被確診為“彌漫大B細胞淋巴癌”,發(fā)現時已經是晚期。盡管如此,我和女兒都沒有放棄,惡性腫瘤也一度消失,并于2023年“五四”青年節(jié)這天迎來了出院。魏吳語出院時送給林院長一張卡片,上面寫著“感謝林爺爺讓我再次看到了這美好的人間,給了我生的希望”。
然而,病魔并未放過我可愛的女兒。魏吳語的病情再次復發(fā)了,醫(yī)生一次次把魏吳語身體的癌細胞控制住,希望就在前方的時候,它又悄悄地從身體其他的部位冒出來,病情反反復復,歷經多次搶救。但魏吳語一直沒有放棄,她經常給我說:“媽媽,為什么我的病情會這么難治呢?等我走了,把我的遺體捐獻出來,留給醫(yī)學院研究,希望能研發(fā)出更多更好的新藥及治療方法,能幫到和我一樣病情的其他病友?!?/p>
2024年3月29日17時05分,魏吳語在四川省腫瘤醫(yī)院重癥監(jiān)護室(ICU)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我們按照她的遺愿,捐獻出她的遺體,用于醫(yī)學科研教育研究。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小語的生命延續(xù)下去,幫助更多的病友戰(zhàn)勝病魔。
我可愛的女兒,你終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媽媽答應你,會和你爸爸好好地生活,想你的時候會到華西基礎學院樓下或者長松寺來陪陪你,會替你去吃你沒吃過的美食,看你沒看過的美麗風景。愿天堂沒有病痛。媽媽爸爸永遠愛你,永遠懷念你。你的堅強和勇敢將永遠激勵著我們,你的生命將以另一種形式繼續(xù)存在。
從母親到愛人 一個家庭的生命接力
我的母親,是一位老黨員,生前是備受尊敬的圖書館學專家,她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充滿大愛的一生。
2012年,母親已是88歲高齡,她毅然決然地做出了一個決定——逝世后捐贈遺體。那時,辦理遺體捐贈必須子女簽字同意。弟弟遠在異國他鄉(xiāng),母親便在弟弟回國探親之時,再三囑咐我們完善手續(xù)。在業(yè)內熟人的指導下,我們完備了相關事宜。記得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曾感慨地說:“你媽媽太偉大了?!蹦且豢?,我為母親的無私而驕傲。
時光流轉,2022年12月,親愛的母親在98歲高齡之后因衰老從容地走到了生命的盡頭。老人的離世深受社會的關心,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得知消息后,迅速趕到醫(yī)院,認真處理善后事宜,并和我們家屬一道舉行了莊嚴的告別儀式。
我的先生,參軍20年,轉業(yè)后在地方工作。因岳母捐贈遺體的事深深觸動著他,于是他生前主動提出遺體捐贈。去年,先生病逝,我完成了他的遺愿。他的這份勇氣和大義,令人敬佩,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刻領悟與升華。
我是一名醫(yī)務工作者,有著45年的臨床經驗,在職業(yè)生涯中深知臨床解剖知識對醫(yī)學的重要性。同時,深受母親和先生的影響,我也想要為遺體捐贈公益事業(yè)出一份力,于是我也辦理了將遺體捐贈的相關手續(xù)。讓我倍感欣慰的是,在我的影響下,閨蜜、朋友、同學也紛紛受其感染,陸續(xù)辦理了遺體捐贈手續(xù)。
我們深知,遺體捐贈對于醫(yī)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愿母親和先生的遺體能為我國的醫(yī)學事業(yè)貢獻一分綿薄之力,這是他們的遺愿,也是我們生者的慰藉。死亡不是真的逝去,生命在奉獻中延續(xù)。
生命的接力,在我們這個家庭中延續(xù);大愛的傳承,也在我們身邊不斷擴散。我們相信,這份愛會感染更多的人,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讓我們向所有遺體捐贈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們無私無畏的精神,將永遠被銘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據統(tǒng)計,截至目前,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愿登記人數超過705萬,實現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5.8萬余例、遺體捐獻6.3萬余例、角膜捐獻11萬余片,挽救了17萬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為10萬余人帶來光明。這些數字背后,是消防員的無私、少女未完成的夢想、老兵滄桑的骨骼、學者睿智的大腦……他們以身軀為橋梁,連接生死,貫通古今。
清明的陽光中,紀念墻前的白菊愈發(fā)潔白。那些被解剖刀劃開的身軀,早已超越“遺體”的物理定義——它們是疑難雜癥的密碼本,是醫(yī)學生指尖的教科書,是絕望者眼中的星光。當傳統(tǒng)觀念被勇氣撕裂,當個體命運與人類命運相連,死亡不再是終點,而是以科學之名、以大愛之姿,開啟的新生。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楊升濤 編輯 曾雪柔 圖片 四川省紅十字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