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這樣一群人,接力為遺體器官捐獻事業(yè)默默奉獻30年

無聲的告別 永恒的重逢

1995年,14位老人用一紙遺體捐獻倡議書,寫下對生命最后的深情告白。這份以骨血澆灌的善意,在30載春秋里生根發(fā)芽,如今化作一片庇佑醫(yī)學與人心的綠蔭。

1996年,全國首個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組織在南京成立。從最初的不被理解到收獲善意與尊重,從曾經(jīng)的踽踽獨行到數(shù)萬人并肩向前,這群志愿者的故事,說了30年,仍不會停止。

一座城的生命契約

捐獻遺體主要用于教學和研究,對于醫(yī)學領域乃至整個社會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這項工作始于20世紀80年代,相較國外先進國家起步較晚。進入90年代后,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同步開展遺體捐獻工作。1995年,南京14位退休老人倡導去世后無償捐獻遺體以供醫(yī)學教學和科研之用,提倡“三不、兩獻、一育”,即:去世后不開追悼會、不接受花圈挽聯(lián)、不用骨灰盒建墓土葬,捐遺體供醫(yī)學研究、獻器官供臨床移植,骨灰用于植樹育林。

1996年,“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志愿者之友”組織成立,2017年更名為“南京市紅十字會捐獻遺體器官志愿者之友協(xié)會”,志愿者們之間互稱“捐友”。

“南京很多老人的思想觀念走在時代前面。”捐友崔旭打開手機相冊,向記者展示一些泛黃的申請書。

“我志愿將自己的遺體無條件地奉獻給醫(yī)學科學事業(yè),為祖國醫(yī)學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鄙暾垥鲜忻竦拿纸兄龠_,落款日期為1986年12月24日。

“這是我們整理辦公室資料時找出來的,我覺得太珍貴了,就拍了一些放在手機里保存?!贝扌裾f,如今這些資料都被南京市紅十字會珍藏。

今年97歲的殷明是捐友協(xié)會第一代成員。他說,自己從戰(zhàn)爭年代走來,能留條命,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如果離世,我的軀體捐獻作醫(yī)學科學發(fā)展之用那多好?!币竺骰貞洠暇┻z體捐獻工作,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在他為捐友工作的十年內(nèi),全國不少省市都來參觀學習過。

殷明兒媳婦張女士回憶,“老爺子當年忙得很,沒事就去協(xié)會值班。沒想到,還真給他們忙出點名堂,現(xiàn)在每年清明掃墓,我們都會去紀念林看看,石碑上的名字每年都在增加?!?/p>

2015年12月1日起,《南京市遺體和器官捐獻條例》實施,對登記者權(quán)益,捐獻后人文關懷、遺體尊重,遺體接收站規(guī)范等進行詳細規(guī)定。同年,國內(nèi)面積最大的“南京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林”建成,紀念林占地約1萬平方米,成為緬懷“遺體器官捐獻者”固定場所。2018年,南京市政府決定,將每年3月31日確定為“南京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日”。

如今,協(xié)會共有300多位骨干成員負責捐友工作。李美娣和丈夫是1996年簽署申請書的最早一批捐友。崔旭告訴記者,“我始終記得李美娣的一句話,‘我現(xiàn)在離不開了,組織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組織’,我想這可能就是支撐大家一直奉獻的原因。”

一群人的無私付出

“我們的工作常常不被理解。”捐友黃培昇2015年加入捐友協(xié)會,這十年來感受到翻天覆地的變化。早些年,他們自己帶著小桌子,到各個社區(qū)去做宣傳,很多居民不理解?!叭思铱吹轿覀兊臋M幅,又聽我們一直講遺體器官,覺得不吉利,拼命趕我們走。”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入土為安”,也避談生死話題。但黃培昇告訴記者,他曾經(jīng)胃出血嚴重,多次輸血治療,當時他就想,接受了陌生人的愛心,有朝一日要回報。“人死了就死了,要是還能最后給醫(yī)學發(fā)展作貢獻,回報社會,這不是很好嘛?!?/p>

2017年起,黃培昇負責南京江北新區(qū)分會工作,倡導發(fā)起臨終關懷小組,為遺體器官捐獻者做告別儀式。

2021年,一位老人去世時因搶救得急,沒來得及換衣服。黃培昇和同事宋含江趕到醫(yī)院,二話沒說替爺爺穿好壽衣、整理遺容。沒有靈堂,只有三鞠躬與悼詞,卻讓這位爺爺?shù)睦习槠怀陕暎骸笆悄銈兘o了他最后的體面。”

“兩位老人沒有子女,我們身體力行做些小事,給逝者整理遺容,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彼魏f,“現(xiàn)在我們送別人,后面會有別人送我們,一樣的?!?/p>

讓黃培昇感到欣慰的是,越來越多人理解了捐友的工作,無論是在醫(yī)院還是在逝者家中、小區(qū)內(nèi)舉辦簡單告別儀式,很多人表示理解和尊重。在他們的影響下,有越來越多親朋好友加入到捐友隊伍中來?!按蠹揖拖裼H人一樣,因為未來我們將去往一樣的地方?!?/p>

一份愛的千萬種重逢

捐友工作的負責人都是“社會時鐘”里超過65歲的“老年人”,但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感受到他們身上有種超乎尋常的精氣神。

崔旭說,這可能就是做熱愛的事,“服務他人、開心自己”的魔力。捐友協(xié)會熱線都轉(zhuǎn)接到崔旭手機,她要保持手機24小時暢通。采訪中,崔旭一直把手機放在身邊,不論是彈出信息還是有電話響起,她都會第一時間處理手機上的信息。

好多電話是半夜打來的,經(jīng)常讓她聽了心里一驚,“我愛人也已經(jīng)習慣被電話‘嚇’醒?!贝扌褚呀?jīng)74歲了,在應該含飴弄孫的年紀,她還和眾多捐友一樣,是家里的“大忙人”,一心撲在捐友工作上。

在大家的努力下,遺體器官捐獻被越來越多人接受。100多歲的老人、出生十多天的嬰兒、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人……越來越多生命以另一種方式“重逢”。如今,江蘇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shù)達52.5萬人,遺體捐獻6814例,器官捐獻1911例。其中,南京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登記人數(shù)達9萬人,遺體捐獻3744例,器官捐獻461例。

2023年3月,一位處于彌留之際的浙江老人通過兒子打來電話,老人曾是抗美援朝老兵,其戰(zhàn)友曾在南京實現(xiàn)捐獻,老爺子堅持要將遺體捐給南京,希望和戰(zhàn)友“重聚”?!八麅鹤釉陔娫捘穷^說,老爺子當兵就是為了國家,死后也要把自己上交給國家?!贝扌窕貞浀馈?/p>

宋含江說,每年年底,紅十字會會對捐友家庭進行摸底,防止有人因病致貧。之前有一位70多歲的捐友,身患多種疾病,平時以收廢品為生,在登記時工作人員發(fā)現(xiàn)她生活非常困難,于是專門通過“99公益日”等途徑,為她申請救助款項。

30年前種下的那顆種子,如今亭亭如蓋。當醫(yī)學課堂的燈光次第亮起,當移植患者眼角淌下熱淚,當春風拂過紀念林漫山的“生命樹”……那些沉默的捐友,終將以千萬種方式,繼續(xù)深愛著人間。(蔣明睿)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