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國人民的觀念里,一直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情感,土是食物的生發(fā)地,我們世代農耕在這片土地上,土地還是我們最終的歸宿。

俗話說落葉歸根、魂歸故土、入土為安,都表明了人一生的終點站就是在土里,所以在眾多殯葬方式中,深得人心的還得數(shù)“土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美國,發(fā)展出了一種新型“土葬”方式,不是把遺體埋進土里,而是把遺體分解成有營養(yǎng)的土壤,就像化肥。

遺體變成土壤之后,也不用被埋在或者撒在荒郊野外,可以由親人領回家用來種花種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么,遺體所轉化成的肥料真的安全嗎?

?——【·特殊的殯葬公司·】——?

死后的那個世界引人遐想,但是更現(xiàn)實的是怎么解決自己的遺體?小眾一點的有風葬、樹葬、海葬等等方式,但是“土歸土”的方式你聽說過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17年,斯佩德創(chuàng)立了一家特殊的公司,這家公司從事的是殯葬行業(yè),這里特殊就特殊在對遺體的小眾對待方式,不是將遺體火化,而是“分解”。

已知的被普羅大眾所接受的安葬方式是土葬和火葬,但是這兩種方式在環(huán)境影響方面來說都不太理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出于節(jié)約土地和環(huán)保的角度來說,土葬占用土地資源,而火葬在處理遺體過程中會釋放出二氧化鈦等污染物。

所以,斯佩德就想有沒有更環(huán)保的方法來處理遺體?他開始產生興趣,在與朋友交談的過程中,他得知有的農民處理動物尸體的方式是堆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斯佩德就想:動物的尸體可以堆肥,人類的遺體能不能用同樣的方式處理呢?

從想法到實踐中間經歷了很多困難,如何處理人體內的細菌病毒、軟組織和血肉?他們想到用微生物處理的方式。

?——【·遺體化成肥料·】——?

人體自然不能跟動物尸體一樣埋在土壤里就行,人們告別遺體需要一個流程,這個環(huán)節(jié)還是不能缺少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去世的人會被運送到斯佩德的殯葬公司,這里不像普通殯葬公司那樣無情冰冷,而是具有獨特的設計,公司像一座溫室花園,里面布置了很多綠色植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溫馨素雅的布置,更不可或缺的就是白色的鋼容器,就是用來分解遺體的。

逝者被運送過來,會被放置在推車里與親友告別,等儀式結束后,就會被推入白色蜂巢形狀的分解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倉里的溫度濕度氧氣等等數(shù)值都是實驗好的,方便微生物繁殖,遺體放進去后,一個月左右就能被分解成有機肥。

在分解的過程中,還能將人體內的有害菌群等同時殺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被轉換成有機肥,在遺體被推進分解倉之前,會進行專門的檢測,體內帶有金屬和植入過放射性粒子的人要經過切除之后才能進行。

動物堆肥是人們很輕易接受的事,但是人體堆肥真的安全嗎?會不會有傳染疾病的風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此,美國有教授專門進行了實驗,最終得出結論:遺體堆肥是一種有效且安全的殯葬方式。

而且分解而成的有機肥符合美國環(huán)保署對于污染物的控制標準,因此美國陸續(xù)有很多人開始愿意嘗試這種遺體處理方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該殯葬公司也有“體驗”項目,可以讓參觀的人提前躺進分解倉體驗一下。

比起土葬和火葬,分解成有機肥顯然是種更“浪漫”的方法,就像一個老太太,希望自己遺體產生的肥料能滋養(yǎng)一棵蘋果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的方法雖然還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但是在另一個角度來說,人死后不是化為虛無,而是能夠反哺自然,讓親人帶回家之后可以種花種樹,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延續(xù)?

斯佩德的這種想法也許會啟發(fā)更多人的思考,人去世以后,將以何種方式留存在世間?未來應該會發(fā)展出更多的方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各國有越來越多的人都不忌諱提起自己的死亡,更多人也能接受新穎的殯葬理念,大家在社交媒體上可以坦然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在我國個別城市,也有推行的“生態(tài)安葬”。

?——【·生態(tài)安葬·】——?

上海是世界知名的大都市,那里的衣食住行都被看成是潮流的典范,比如街拍、潮玩都成為年輕人向往那里的理由。

在上海,有一所陵區(qū)專門設立了“生態(tài)安葬區(qū)”,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安葬在那些區(qū)域,生前須本人同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生態(tài)安葬方式是環(huán)保的,也是把土地當成可循環(huán)的場所充分利用。

逝者火化后的骨灰會放進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骨灰罐中,這種罐子是由可降解的材料做的,把骨灰裝進去埋在土壤的深層,地表再覆蓋上草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樣一來,經過的人輕易看不出這是一塊墓地,而深埋在土壤中的骨灰盒,經過了一個月的時間,也就自然分解了,骨灰和土壤融合在一起。

而該陵區(qū)進行這種安葬方式的還是集體安葬,逝者姓名會被統(tǒng)一刻在紀念石碑上,但是石碑的保存也是有期限的,只能留存10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種安葬方式既能入土為安,又能相對環(huán)保,比較符合生態(tài)文明的理念。

?——【·結語·】——?

一個新型方式的推出,總是從“不被理解”到“愿意嘗試”逐漸過渡,美國小眾的堆肥安葬方式從無到有,從不被認可到被法律接受,大多事情也是這樣的。

用什么方法處理自己的遺體是生前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有人選擇捐獻,有人選擇埋葬,方式不同,意義也不同。

參考:

環(huán)球網:美環(huán)保殯葬:化身為土,種花種樹 2023-04-06
果殼自然:去世后遺體變成肥料,家屬還能領回去種樹種花 2023-05-11
上觀:讓生命回歸自然,浦南陵園生態(tài)葬推行12年接受度走高 2025-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