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程墨 通訊員 謝小琴)通過遠程操作,“開”著無人車進入礦山、深井及有毒有害等危險復雜環(huán)境中作業(yè);借助數字孿生技術,“穿越”到千里之外的港口碼頭,當一回“船長”,體驗風高浪急的駕駛場景……在武漢理工大學未來學習中心,一幕幕數字技術賦能教育教學的場景令人耳目一新。
武漢理工大學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數字化戰(zhàn)略,堅持“黨建引領、數據驅動、協(xié)同共享、提質增效”,統(tǒng)籌推進高等教育系統(tǒng)性變革,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賦能的個性化教育模式,加快塑造教育新生態(tài),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大學,成效顯著。
在構建“人工智能+教育”辦學模式中,該校依托與建材建工、汽車和交通行業(yè)科教融匯、產教融合成果,運用元宇宙、數字孿生、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建設了“車路云一體化”未來學習中心。學習中心自2023年上線以來,學生參與學習體驗3.5萬余人次。學校教學模式正從“師—生”二元結構逐步轉變?yōu)椤皫煛獧C—生”三元結構,“師師有助教、生生有學伴”的愿景已然成為現實。
“利用生動的動畫和實例,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新學期,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劉霞搭乘數字技術的快車,精心制作36個微視頻,將“醫(yī)學基礎”“藥物現代評價方法”等課程的內容變?yōu)橹庇^的畫面和聲音,讓學生們擁有看電影般的學習體驗。學校利用數“智”技術賦能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依托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先進技術,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打破傳統(tǒng)課堂時空限制。
給宿舍樓拍一張“X光片”、AI(人工智能)模擬面試系統(tǒng)化身面試“培訓官”……數智嘉年華掀起了一股校園數智熱潮。學校持續(xù)推動人工智能與人才培養(yǎng)深度融合,不僅面向師生推廣AI知識圖譜、AI學伴、AI科研助手、AI愛閱書伴等六大應用場景,更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通識課程體系,舉辦“自主學習、管理、服務”(3S)數智大賽,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展現理工青年作為。
依托“數據+AI”,學校完善精準評價機制,構建“過程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三位一體教育評價體系,通過數據駕駛艙和AI巡課系統(tǒng),實現近萬個課堂的智能分析,精準指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通過全域數據感知平臺,對學科、專業(yè)、課程及師生發(fā)展進行動態(tài)感知,構建學科質量畫像、教師能力圖譜和學生能力證書體系,推動評價從“數量”向“質量”轉變。
“武漢理工大學緊抓數字化轉型戰(zhàn)略機遇,數‘智’賦能教、學、管、評、研的變革,構建‘價值為先、知識為基、能力為重’的全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塑造‘以學生為中心,更加互聯(lián)、開放、共享、個性’的教育新生態(tài),著力培養(yǎng)‘會提出問題、會解決問題’的卓越人才?!蔽錆h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05日 第01版
作者:記者 程墨 通訊員 謝小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