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這個級別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畢竟它代表著中國科學技術領域的學術權威,享受著國家副部級干部的待遇。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院士”也有翻車的時候,今年的“中國電動汽車百人論壇”,就真的出現(xiàn)了這樣的“事故”。

有位叫楊裕生的院士,在釣魚臺國賓館做報告的時候,整個畫風讓小伙們感到很震驚,紛紛表示“不像院士”“有點逆天”。再看此人的行頭,白發(fā)長須,像極了金庸小說里的武林高手,或者是某藝術界的大師,完全看不出來是搞科研的,難道這是來砸場子的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們再來聽一下楊裕生院士的發(fā)言,大家來評評看,到底科技含量如何?報告夠不夠嚴謹?邏輯性夠不夠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院士根據(jù)“實現(xiàn)了后排地板純平”就“猜測”人家取消了傳動軸,緊接著自己也承認了這個車他沒有去實地考察,但是卻根據(jù)“猜測”給人家下了一個結論“似乎屬于增程式了”,然后又推導說“比亞迪好像隱藏了一個難以啟齒的秘密”,并且這個秘密是他搞不清楚的!

先讓大家自由放松一下,我盡量憋住不笑。

院士的事我們先跳過。但是,戰(zhàn)略企劃槍手根據(jù)這次事件,卻發(fā)現(xiàn)了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理解“插電混動汽車”和“增程式汽車”的真正含義,雖然說比亞迪做了這么多年,我感覺有些人并不是真懂,或者處于不懂裝懂的狀態(tài)中。

所以,咱們今天非常有必要普及一下這個知識。

插混與增程技術,到底哪個更?我們不妨從多個角度進行對比分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從技術門檻來看,插電混動(簡稱插混)就像一個全能選手,集成了增程和傳統(tǒng)混動的優(yōu)點。簡單來說,增程能做到的插混都能搞定,但它能做到的增程技術卻不一定能搞定。因此,插混的技術路線更復雜,門檻也更高,目前來講已成為了大廠的首選。然而,對于一些技術儲備不足的新勢力車企來說,增程就成了他們進入市場的敲門磚——雖然功能上不如插混全面,但勝在實現(xiàn)起來相對簡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油耗,插混車憑借其直接驅動模式,讓發(fā)動機的化學能更高效地轉化為機械能,減少了不必要的能量轉換損失,最高只有5%的能量損耗。相比之下,增程車需要先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再轉化為機械能,這個過程中最多會有20%的能量浪費。所以,從油耗的角度來看,插混車顯然更具優(yōu)勢,比增程車少消耗15%的能量。

然后咱們再來對比一下動力性能。假設兩輛車都搭載了相同的100kW發(fā)動機,在虧電狀態(tài)下急加速時,由于能量轉換效率的不同,插混車最終能提供95kW的動力輸出,而增程車則只能達到80kW。這說明,在相同條件下,插混車的動力表現(xiàn)更為出色,尤其是在車輛電量不足的情況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外,駕乘的靜謐性體驗,同樣車速行駛過程中,插混車因為能量損耗較低,發(fā)動機以更低的功率運行,這就意味著它產生的噪音和震動也會更小,靜謐性毫無疑問也是完勝增程技術的。

安全方面,在高速行駛中,如果電機發(fā)生故障,增程車可能會瞬間失去動力,這是一個潛在的安全隱患。而插混車擁有混合動力模式作為備用方案,即使電機出問題,發(fā)動機也能繼續(xù)驅動車輛前行,為駕駛者提供了額外的安全保障。

至于說創(chuàng)新性和環(huán)保性,以及未來的趨勢性來看,插混技術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和多次迭代,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步,比如比亞迪推出了百公里油耗僅2.9L,續(xù)航超過2100km的車型。而增程技術由于結構較為簡單且缺乏創(chuàng)新空間,始終未能有效解決虧電狀態(tài)下的油耗高、動力弱等問題。由于插混車通常配備較小的電池組,油耗更低,當然更加符合綠色低碳出行的理念。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咱也不知道那個楊院士是怎么理解的。

雖然說,楊院士曾經在軍事和國防科技上面曾經做出過卓越的貢獻,而且后來也投身到了高能密度二次電池項目的研發(fā)上來,但是電池歸電池,跟新能源汽車插混技術的研發(fā)可能還是隔行如隔山吧?在那樣的場合這種主觀臆斷的方式“猜想”出某種結論,小伙們覺得能接受嗎?

關注戰(zhàn)略企劃槍手說市場,漲知識聽有見地的觀點,老鐵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