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還能不能漲回去?
很難。央視的一段采訪,其實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難在哪里呢?
需求量大幅萎縮
任何商品價格的漲跌,都取決于供求關系。買的人多,價格就上漲;買的人少,價格就下降。這里的需求量得從兩個維度來講。
? 消費基數:現在結婚率、生育率不斷下降,老齡化不斷加深,需求基數至少是按比例下降的。
? 持有基數:房子持有周期很長,平均在10年左右。十年前,購房普及率不到30%,現在已經60%多了。出生率下降,持有率上升,這就好比泄洪道的兩道閘門,左右兩邊都往中間關,流量就越來越窄,對應的客戶需求群體也就越來越少。需求量上不去,商品價格又怎么漲得起來呢?
收入水平受限(房價收入比問題)
十幾年前,房價收入比大概是1比1,甚至更低。打個比方,那時收入高一點的人,一個月工資能買個廁所,普通點的一個月工資也能買個便宜點的小地方。但現在呢,絕大部分人半年工資都買不起一個廁所,尤其是新房。就拿成都新房來說,房價收入比越高,房價上行空間就越小。
負債率過高
這幾年房價上漲,可不是靠工資漲起來的,而是靠債務杠桿把房價推上去的。就像張三貸款100萬買我的房子,李四又貸200萬買張三的房子。大家不是靠收入上漲來支撐房價,而是靠房價上漲的預期,大膽借債賭博。現在家庭負債率飆升,都飆到60%多了,早就超過發(fā)達國家水平。這幾年高位接盤的人,要么跌掉首付,要么債務纏身,只是有些人還在硬扛,扛不住的就斷供了。
從各個銀行最近發(fā)布的20年財報來看,不良率還在上升,斷供的人越來越多。債務負擔加重,房價預期下降,大家就不敢輕易買房了。以前敢借債,是篤定房價會漲,現在都怕了。所以現在貨幣供應量(M)很高,但通脹沒來,需求大幅減少,供大于求,房價怎么漲回去呢?
就業(yè)風險增加
很多35歲的人都找不到工作,我自己就是這樣,所以才被迫做別的事。連工作都找不到,還談什么漲工資、增加收入呢?除了發(fā)錢,增加收入就得增加就業(yè)崗位??涩F在AI加制造業(yè)越來越普及,黑燈工廠越來越多,工作崗位怎么增加呢?發(fā)錢又沒這個先例。
現在全球經濟都困難,黃金價格一漲再漲,特朗普發(fā)起全球貿易戰(zhàn),開啟全球收割模式,必然影響經濟。在這種形勢下,想提高就業(yè)水平和收入水平太難了。別信抖音上年入百萬、千萬的,很多都是假的,車子是租的,就是做做樣子。現在處于通縮狀態(tài),大家不敢消費,拼命存錢,這就是通縮的直接表現?,F在有人一個月2萬塊工資,就敢背8000的房貸,膽子可真肥。
租售比不合理
國際上認可的租售比一般在4% - 5%左右,咱們保守點,按3%算。但實際情況呢,租售比只有1.5% - 1.8%,1.8%都算高的了,除了那些老破小房子。這離3%差距很大啊。假設一套房子100萬,按1.5%的收益率,一年租金就是1.5萬。怎么才能讓收益率達到3%呢?要么租金大幅漲到3萬一年,要么房屋價值下降。大家覺得哪種可能性更大?
其實現在我們買的房子,不是真實價值,而是泡沫價值。現在就像溫水煮青蛙,很多人還盼著房價再翻一倍。我也希望啊,我也有房子,要是房價翻倍,我就趕緊賣了回農村修個大別墅,多舒服。但可能性大嗎?
除了上面這些問題,老齡化也在影響房價。隨著時間推移,老齡化會進一步加深,社會撫養(yǎng)比越來越高。房價能不能漲回去,得看下一個經濟周期了,前提是負債率得降下來,收入和就業(yè)情況也得改善。
接下來,該不該買房,要怎么買房,買在哪里,資金杠桿怎么組合,有多套房子的資產該怎么優(yōu)化,這些問題就有待思考了。今天就說到這兒,再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