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先說說這借款數(shù)額,一開始擬定借6000萬英鎊,后來又有1000萬英鎊的說法,最后定下來是2500萬英鎊,這是熊希齡核算后敲定的,覺得這數(shù)既能滿足當時的需求,北洋政府也還得起。

借款年利率是5%,每年分兩次付息,還款期限47年,從1913年借到手,得一直還到1960年。可這2500萬英鎊,實際到北洋政府手里的只有998萬英鎊。為啥呢?債券發(fā)行價格是票面的90%,2500萬英鎊一下子就折成了2250萬英鎊。列強還預先扣了部分利息,數(shù)額又降到2100萬英鎊。再加上得償還庚子賠款、辛亥革命期間洋人的損失等款項,這么七扣八扣,北洋政府最后就拿到998萬英鎊。

但這善后大借款可不是銀行直接放的貸款,而是一種債券,由列強在他們本國發(fā)行,向本國百姓募資,銀行沒實際出錢,卻賺得盆滿缽滿。所以,中國參議院沒通過借款合同時,法國公司找到陸征祥說,一旦參議院不認可,債券價格就會暴跌,沒人買了。在各方壓力下,參議院最后還是通過了合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債券一發(fā)行,市場反應那叫一個熱烈。倫敦債市開盤半小時,債券價格就翻了6倍,國外民眾搶瘋了。第一天發(fā)行,第二天就因超額銷售停售了。當時國外媒體說,中國靠清政府多年賠款積累的“信用”,贏得各國信任,才談成借款條約。

那這筆借款到底還清沒?實際上,1939年蔣介石政府就賴賬不還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直接不承認這筆債務。截止1939年的時候,咱已經(jīng)還了3600萬英鎊,再加上五國銀行團、海關延誤收入等,相關方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1939年不還,是因為當時我國大部分領土被日本占了,債券抵押的鹽稅、海關稅等收不上來,實在沒能力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7年6月,為解決香港回歸問題,中英簽了《關于兩國歷史遺留的相互資產(chǎn)要求的協(xié)定》。按協(xié)定,我國給英國2346萬英鎊,英國給我國380萬美元,這里面就包括善后大借款,雙方債務算結清了??煞▏兔绹豢?,也想讓我國給同樣補償,被咱果斷拒絕。我們和英國談是為了解決香港問題,而你美國、法國來愁什么熱鬧,那里涼快那里呆著去!

說起來挺有意思,法國市場上的善后大借款債券沒全兌付,現(xiàn)在在巴黎證券所還能買到,編號QS0018236107,備注是“5% 1913 china”。有些民國愛好者還會去買。2000年,單股債券價格不到5元,2019年最后一筆成交價是16歐元,19年價格還漲了不少!是不是特別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