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漢末年的世風背景下,很多事情其實是司空見慣的惡。比如藐視皇權(quán),專權(quán)十八年的梁冀,因為一句“跋扈將軍”,就把九歲的漢質(zhì)帝毒死換個新的,滿朝文武也沒有誰站出來殺他的頭。再比如濫殺無辜,《后漢書·襄楷傳》里有一處很驚悚的記錄,襄楷曾在給漢桓帝上書時提到:漢明帝時曾定下制度,天下的死刑都要上報朝廷,得到批復后再執(zhí)行,這是重人命的態(tài)度。

可最近幾十年,州郡長官嫌這個程序煩瑣,就在監(jiān)獄里直接害死犯人,上報為疾病死亡。久而久之,地方官無論有罪沒罪,都敢于隨意殺人。

可見,梁冀也好,桓靈二帝也罷,哪怕隨便一個太守,在虐刑濫罰上,也不比董卓更仁慈。漢末的政治風氣徹底崩壞,董卓不過是有樣學樣罷了,所謂習慣成自然,公卿大臣對董卓的特殊性,自然認識不足。

他們絕對想不到,董卓剛剛進入洛陽掌握了最高權(quán)柄,想要大展拳腳的入手點,竟然是“改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影視劇中的董卓)

歷史上的董卓并沒有像《三國演義》里描寫的,想篡奪帝位。他營建郿塢(郿縣是他的列侯封地)之后,自己曾說:“事成,雄據(jù)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可見,退居封國過日子,一直是他的選項之一。

至于“事成”,也不是改朝換代,恰恰相反,從董卓對《石包讖》 和“百六陽九” 之說的迷信來看,他對掌握漢室權(quán)柄的興趣,主要在“遷都改制”和“將興至治”上?!妒彙肥且槐绢A言書,里面提到漢高祖定都長安十一世,漢光武帝定都洛陽十一世,應該遷都“以應天人之意”??蔀槭裁催w都和改制聯(lián)系起來了?為什么遷都就是天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得從“百六陽九”說起。這個說法見于司馬懿長兄司馬朗少年時見董卓的對答。司馬朗說,董卓是有大德之人,“遭陽九之會”,清理朝堂污穢,舉納賢才,天下即將大治。在《后漢書·董卓列傳》的贊中,南朝人范曄也提到:“百六有會,《過》《剝》成災?!?/p>

“過”和“剝”,都是《易》六十四卦中的卦名,連在一起是指本末倒置,小人道長、君子道消?!鞍倭薄瓣柧拧眲t是漢代歷法的專有名詞,簡單解釋就是周期性的災年。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頒布《太初歷》算起,叫作“初入元”,之后每過一百零六年,會有九年旱災,這個一百零六年就是“百六”,九個災年就是“陽九”。

當然,還有“陰九”,也是災年。王莽篡漢時,就曾利用過這個理論,所以,“百六陽九”就不再是單純的天災概念,而具有了改朝換代的政治寓意。

通俗地說,“百六陽九”是改朝換代的好時機。但是,除了改朝換代之外,在這種命定的災禍年代,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來解救王朝,那就是“再受命”。比如,漢哀帝時,就曾經(jīng)改元為太初,易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背景就是“待詔夏賀良等言赤精子之讖,漢家歷運中衰,當再受命” 。

再次一等,就是遷都了。早在西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漢武帝茂陵的白鶴館著火,大儒翼奉就上書請求漢元帝因天變而遷都,“所謂與天下更始者”,和“再受命”的邏輯一樣,意味著漢王朝自此進入新時代。翼奉的邏輯是,天道周而復始,到頭了再繞回去,就可以延長至無窮無盡,現(xiàn)在漢家的天命未絕,陛下能主動繞回起點,就可以讓漢王朝永世不絕,不是大好事嗎?

這套理論,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是無稽之談,在漢代卻是高精尖科技,時人認為天道與王朝之間有著確定的對應關(guān)系。董卓當然不可能超出他的時代,成為一個唯物主義者,甚至可以說,他比漢末時的主流知識分子更加迷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董卓來說,要解決漢王朝的天命危機,就必須更張改制。這既是現(xiàn)實政治的需要,也是信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可行性,所以,他思量已久。

漢元帝議遷都時的年號是“初元”,漢獻帝在董卓把持之下,議遷都時的年號則是“初平”,都有“初”,也就是初始的意味。這個年號并不簡單,在漢靈帝駕崩后,三易年號,漢少帝有光熹、昭寧,漢獻帝初登基則為永漢,到中平六年(189年)閏十二月,才“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號,還復中平六年”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初十,大赦天下,應該就是改元之赦。

這恰恰說明了,董卓提議遷都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早有計劃,事先考慮過漢元帝的先例。而漢元帝又是東漢光武帝所認的宗法之父,恰好對應西漢之“終”,東漢之“始”,遷都繞回長安,則為東漢之“終”,新的漢朝之“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重要的是,翼奉在上書中提到,漢元帝“雖有成王之明,然亡周、召之佐”,希望皇帝能夠以周成王為榜樣,遷都洛邑,建立萬世的基業(yè)。而董卓在遷都之后,就晉位太師,希望能夠稱“尚父”,問蔡邕意見,蔡邕回復,“昔武王受命,太公為師,輔佐周室,以伐無道,是以天下尊之,稱為尚父” 。想要比擬姜太公還是需要平定關(guān)東,還都之后才合適,董卓于是不再提。

太師之職,西漢平帝時曾由孔光擔任,光武中興后已廢除,而董卓的改制,則明顯是依照翼奉給漢元帝的規(guī)劃一步步執(zhí)行,希望在他的輔佐下,重現(xiàn)周武王之至治,并延續(xù)漢室的國祚,比肩周朝。從根上說,他真的篤信可以逆天改命。

以上內(nèi)容節(jié)選自劉三解:《漢末之變:曹操發(fā)跡與董卓之死》,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202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