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爆發(fā),毛主席領(lǐng)導革命軍攻打長沙久攻不下,此時此刻的毛主席開始擔憂了起來,總覺得這樣子會耗費革命軍的軍力。
不得已的情況下,毛主席想轉(zhuǎn)戰(zhàn)到敵人很難找到或者找不到的地方休養(yǎng)生息,于是,他就將目標放在了井岡山上面。

在那里有一支農(nóng)民保衛(wèi)隊的當?shù)亟M織,由袁文才領(lǐng)導著,要想進入井岡山必須得到他們的同意,在毛主席的誠懇要求之下,他們很樂意放其進來。
當時的黨組織正面臨危機關(guān)頭,是袁文才接納了毛主席的軍隊,對黨組織有救命之恩的人,為何會被錯殺,其后代又是怎么生活的呢。

1. 當上“地頭蛇”
袁文才出生在江西的一個貧困家庭之中,家中讓他上私塾,都堅信通過學習可以讓自己有個很好的生活,但噩耗接踵而至。
他的父親在袁文才上學一年后因病去世了,家中沒有了頂梁柱,基本上是沒了勞動力,迫于無奈之下,袁文才只能輟學回家務(wù)農(nóng)。

在袁文才的辛勤努力下,他們的家中漸漸得到了好轉(zhuǎn),但僅僅能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平時生個病,改善生活完全是撐不住的,他就決定去地主手下謀生活。
他們村子有名的地主叫謝冠南,在他手底下謀生,袁文才家中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沒過多久,他就跟謝冠南決裂了。

謝冠南雖然家財萬貫,但是人的貪婪是永無止境的,他就打起了選舉江西省議長的經(jīng)費,袁文才得知后,非常的憤怒,當眾就將其貪污受賄之事和盤托出。
這件事情便惹怒了謝冠南,他就對袁文才起了殺心,還發(fā)布了通緝令,他深知自己一個農(nóng)民不可能斗得過地主謝冠南,于是他就逃了出去。

袁文才為了能活命,他就加入了當?shù)氐囊粋€綠林組織叫做刀馬隊,其首領(lǐng)叫做胡亞春,里面都是一些粗人,大字不識一個,渾身都是蠻力。
胡亞春對讀書寫字的袁文才非常的重視,隨即就同意了他的加入,或許是從小貧困的原因,讓他心中反抗的精神越來越濃烈。

袁文才憑借著讀過書的經(jīng)歷,先是擔任了刀馬隊的軍師,后來在胡亞春的照顧之下有了一定的權(quán)力,經(jīng)常帶領(lǐng)著兄弟們劫富濟困。
后來刀馬隊一分為二,一部分由胡亞春領(lǐng)導,另一部分由袁文才領(lǐng)導,袁文才帶著弟兄們來到了井岡山,建立了工農(nóng)革命政權(quán)。

胡亞春帶領(lǐng)的兄弟們繼續(xù)在原地生活,經(jīng)常打著袁文才的名義打家劫舍,得知此事的袁文才不得不將其誅殺,此后的袁文才一直駐守在井岡山。
2. 錯殺的原因
或許是因為袁文才讀過書,能夠接納先進的思想,這也是他能建立工農(nóng)革命政權(quán)的原因,后來在毛主席的請求之下,接受改編成為了紅軍的團長。

1927年,毛澤東率領(lǐng)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袁文才和王佐積極響應(yīng),他們的隊伍成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初創(chuàng)時期的重要武裝力量,為革命事業(yè)立下汗馬功勞。
袁文才,這位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重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卻遭遇了被錯殺的悲劇命運,令人扼腕嘆息,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導致的。

當時的“左傾”思想很是嚴重,黨的“六大”通過的決議案,對土匪武裝采取完全殲除的極端態(tài)度,這一政策在執(zhí)行中被嚴重扭曲。
而袁文才本身就是土匪出身,自然是逃不過當時組織上的追責,實際上他在早年就參加了革命,奈何當時的部分領(lǐng)導人沒有將其區(qū)分清楚,就將袁文才抓了起來。

還有就是袁文才身份的原因,當時的土客籍矛盾和地方主義也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井岡山地區(qū)土客籍矛盾長期存在。
袁文才作為客籍民眾領(lǐng)袖,與土籍的永新縣委及邊界特委領(lǐng)導人矛盾不斷,日常相處中,摩擦紛爭時有發(fā)生,邊界特委受地方主義影響,對袁文才成見極深。

其領(lǐng)導的部隊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給了別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機,他的部隊受綠林生活影響,組織觀念淡薄,紀律較為松弛。
袁文才性格高傲,在一些重大事情上擅自行動,違反組織原則,在那些部分的上級組織的眼睛里完全是看不慣他,給袁文才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當時中央派遣巡視員視察工作,視察員彭清泉來到了井岡山,聽信了當時邊界特委會的片面之詞,沒有進行實際調(diào)查就解決了袁文才。
而紅五軍領(lǐng)導人彭德懷,在未深入了解真相的情況下,輕信這些不實反映,同意借兵給特委,最終導致袁文才在永新縣城的睡夢中被殘忍殺害。

3. 后代的生活
毛主席得知袁文才被殺害的消息非常的悲痛,還說出:“袁文才殺錯了,這是不講政策的,”直到50年代將其追為烈士。
后來,毛主席來到井岡山會見了袁文才的妻兒,毛主席含淚的安慰謝梅香說道:“袁文才雖然去世了,但他為中國革命做出了許多的貢獻,人民不會忘記他的。”

袁文才去世以后,他的妻子謝梅香帶領(lǐng)著年幼的兒子袁耀烈生活的非常艱苦,遭到了周邊人民的冷眼看待,謝梅香獨自將孩子拉扯大。
謝梅香憑借著頑強的意志,獨自撐起家庭,默默守護著袁文才留下的血脈,哪怕日子再苦,也從未放棄過對未來的希望。

在母親的精心照料之下,袁耀烈逐漸長大,他也聽說了自己父親的事情,立志要成為父親那樣子的人,好傳承父親的精神。
在旁人眼中,袁耀烈身上有著和父親一樣的堅毅,面對困難從不退縮,1949年,袁耀烈還接受了中央的邀請,參加了開國大典。

后來,南方慰問團曾再次來到袁耀烈的家中,看到其家中非常的艱苦,給其重建了房屋,還每個月補貼8元。
時光流轉(zhuǎn),袁耀烈的孩子們出生,袁文才的精神在家風中延續(xù),他的后代,也在歲月的磨礪中,將先輩的精神深深烙印在靈魂深處,化作生活的力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發(fā)光發(fā)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