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以來的各個王朝陵墓,宋代是保護的最差的,幾乎每一位皇帝的墓都被盜掘過。一是因為宋代帝王陵寢不像唐、明、清那樣規(guī)模宏大和完備;其二則是南宋失去了中原,想保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南宋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的墓就被盜了,墓中珍寶散落,有的流落民間,被私人藏家所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中就有這么一件格外珍貴,它不僅是王羲之罕見行書的集合,還是《淳化閣帖》的鼻祖,此作便是《澄清堂帖》。這件作品大有來頭,南唐建立后,視自己為大唐的繼承者,李璟、李煜都極善書法,他們搜集唐朝尚存的內(nèi)府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法帖,加以鑒定、集帖,最終完成了一部包含“書圣”60余件珍貴書法、總長度超過11米的作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趙匡胤攻滅南唐,將其宮廷內(nèi)的典籍藏書以及書畫真跡運往汴梁,而這部法帖也就成了他的“心頭寶”。他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囑咐臣下要在他駕崩后將這部作品隨葬。宋太宗即位后,命王著編修《淳化閣帖》,并以《澄清堂帖》為底本和參考,于是我們可以看到《閣帖》第六至八卷基本延續(xù)了《淳化閣帖》的內(nèi)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南宋時期,趙匡胤陵墓被盜,《澄清堂帖》流落民間為施宿所得,他在泰州提舉茶鹽司廳堂“澄清堂”內(nèi)進行了進行了精心修復(fù)和拓印,故得名《澄清堂帖》,后來原作被毀,初拓本則留了下來?!冻吻逄锰愤f藏有序,先后藏于賈似道、梁清標、孫承澤、王澍、王文治、翁方綱、利榮森等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澄清堂帖》為紙本冊頁,總計82頁,每頁縱26.5厘米,橫13.4厘米,還有諸家題首、跋文總計約20段。清人王文治稱贊:“毫芒飛動,使轉(zhuǎn)縱橫,晉人神韻,賴此以傳……此種宋刻宋拓之右軍書,真世間稀有之寶!”何紹基更是認為:“于淳化、大觀、絳、潭、太清樓諸拓為遠勝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70年代,利榮森將此作捐獻給了香港中文大學(xué),被譽為“北山十寶”之首,還被國家評為“一級文物”,納入“珍貴古籍名錄”。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地位,有三大原因:其一是內(nèi)容豐富,包含王羲之60多件作品,且經(jīng)過了李煜鑒定,比《淳化閣帖》等更真實可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二是極為罕見,有些帖早已失傳,而在《澄清堂帖》中再次被發(fā)現(xiàn),展現(xiàn)了豐富的魏晉筆法。其三則是拓工細膩精到,筆畫遒勁飽滿,細節(jié)處也是纖毫畢現(xiàn),準確生動展示了王羲之用筆的技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綜合而言,《澄清堂帖》是一部比《淳化閣帖》更珍貴,比《圣教序》更豐富,堪比墨跡的王羲之行書“標準教科書”,值得畢生臨摹學(xué)習(x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今,我們將《澄清堂帖》進行了超高清1:1等大復(fù)刻,與原拓本別無二致,并添加釋文對應(yīng),標注出每一帖帖名,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