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寫山水狀之一

35cm×3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藝術是一個思考題,沒有標準答案。

做藝術,感覺我更像是一個多邊形裝置,有多個切面和多條棱線。

說通俗點,自己一直處于“不務正業(yè)”的游走狀態(tài),東一下西一下,信馬由韁,走走停停,不一而足,思維不斷切換著頻道,行為意識不斷被新奇與執(zhí)念撕扯。然而,一旦某一束神經被激勵,也一猛子扎下去,不禁“興來每獨往”地投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篆書人生斯世八言聯

248cm×62cm×2 紙本 2024年

由于我研究內容雜多,不單涉及水墨、書法和篆刻方面的創(chuàng)作與教學,還有過油畫、美學、視覺設計、編輯與策展等多個領域的修習經歷,完全違背了“多能不如專擅”的古訓,徹底吻合了“熊瞎子掰棒子”的轍痕。然而,積習未祛,鬢發(fā)卻已經毫不吝嗇地一片灰白了。

盤點來時路,發(fā)現自己至今還沒有定型,至今沒有把自己的圖式語言固定下來,沒有若干年前都應該定位并嫻熟的“一招鮮”。

而且,還不斷給自己找這樣那樣的“借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寫山水狀之二

35cm×35cm 紙本設色 2022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圖景之一

35cm×35cm 紙本設色 2024年

佛語有: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王陽明講: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陳鴻壽說:凡詩文書畫,不必十分到家,乃見天趣。凡此種種,不斷給自己的惰性和見異思遷找開脫的理由。然而,某一天,讀到梁啟超那句“沒有見識的努力,都是瞎忙”,不禁驚出一身冷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泰戈爾·吉檀迦利(四選一)

248cm×125cm 紙本 2024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鮑勃·迪倫·答案在風中飄揚

248cm×125cm 紙本 2024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周夢蝶詩

248cm×125cm 紙本 2024年

應該說,人生是一個好奇心躍動且不斷破除迷信的過程。

藝術的本質是一種心靈與世界的對話,是一種無法被完全定義卻又始終被追尋的精神投射。

創(chuàng)作是一件很隱秘的私人事件,需要技藝的積累與砥礪,需要素養(yǎng)和認知的蘇醒與覺悟,需要有點超功利性的理想主義精神,需要那么一種我行我素特立獨行的堅守。藝術工作與科學研究一樣,都是在研發(fā)、在實驗,都是在不斷探索新方法、新材料,在不斷嘗試所能生發(fā)、新創(chuàng)的可能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關機即是深山(白)

21cm×17cm 陶瓷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朱)

26cm×32cm 陶瓷印

藝術史是一個不斷試錯而推陳出新的過程,唯其實驗性,唯有開發(fā)想象,唯有不斷“試錯”,才是藝術創(chuàng)作不斷掘進的本質動力。如此,藝術的邊界與寬度不斷拓展,藝術史的演進才如此光色斑斕。

從事藝術工作,是對審美與觀念、對歷史與現實、對生命狀態(tài)與群體意識的一種個人感知與解讀,是要調動行動去貫徹“有話要說”的心靈意象的一種釋放,是遵循個人藝術理想去推衍的一種創(chuàng)意實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行書雪光月色七言聯

248cm×62cm×2 紙本 2023年

尼采說:“藝術,唯有藝術,我們有了藝術就可不因真理而死亡?!焙m說:“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钡拇_,如此,如此。

(文/王東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 關于九峰雪霽的演繹之五

138cm×68cm 紙本 2024年

(來源:中國書畫雜志)

畫家簡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東聲,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

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教學和視覺文化研究,近年多涉及水墨藝術、書畫印比較、陶瓷印藝術及當代審美研究。曾舉辦“畫禪妙有——王東聲水墨作品展”“意圖如此——王東聲2015-2020階段創(chuàng)作呈現”“無處可尋·山水意象與人文空間——王東聲個展”等。著有《不以為然——關于現當代藝術的一些批評與品讀》《本來沒有藝術》《意圖如此》《王東聲:書寫與表達》《當代逸品·王東聲卷》《當代書法十家·王東聲卷》《中國陶瓷印·王東聲卷》《意象油畫研究》《虛室生白——董其昌心中的畫與禪》及合集多種。主編《畫語者》《大美水墨》《當代篆刻名家研究》等系列叢書。主持與策劃國家藝術基金“瓷印輝光——中國陶瓷印創(chuàng)作生態(tài)研究展”項目、國家財政重點推廣項目“中國水墨國際話語推廣項目”、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陶瓷印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項目、北京時代美術館“另一種視野——繪畫語言研究展”(油畫)等,并參與“20世紀中國畫名家作品系列觀摩活動”、“中國藝術數字化推廣平臺項目:名畫深讀”、“當代中國畫品”等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