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英法聯(lián)軍進京前的風云

咸豐離開時,留下他的六弟恭親王奕訢與洋人交涉。英法聯(lián)軍到達北京朝陽門外,奕訢給英法專使寫信想求個停戰(zhàn)協(xié)議,商量著和解。但英國專使額爾金要求先釋放被抓的巴夏禮一行人。恭親王謊稱所有俘虜皆平安,但要等和議達成后才能釋放。聯(lián)軍總司令額爾金要求三天內(nèi)放回全部談判人員并接受聯(lián)軍條件,就停止進攻,否則必定奪取北京,奕欣當時未作答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恭親王奕訢

第二章:英法聯(lián)軍進京后的暴行與圓明園之殤

1.聯(lián)軍再敗清軍與京城混亂

10月6日,英法聯(lián)軍在北京安定門和德勝門外再度擊敗僧格林沁的清軍。此時,朝廷的文武百官和富賈大都逃離京城,全城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潰兵流氓到處燒殺搶掠。英法聯(lián)軍進入北京后,最先沖進圓明園的是法軍,他們毫不客氣,瘋狂搶劫。緊接著,英國人也殺進圓明園,但搶得相對“有秩序”點——兩撥人輪流進園,一個上午,一個下午。搶完了不忘還要公平分贓,成立了個委員會,拍賣分配戰(zhàn)利品??芍^有組織有紀律地搶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兵臨北京,圓明園付之一炬

2.圓明園的縱火毀滅

圓明園里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珍寶,統(tǒng)統(tǒng)變成了強盜的囊中物,能搬的都搬走,搬不動的就砸個稀碎,據(jù)保守估計,被毀物品總值300萬鎊。甚至他們還在一間馬車房里發(fā)現(xiàn)了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帶給乾隆皇帝的英國禮物,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來的天文儀器、全尺寸禮車和榴彈炮都沒拆封。搶完之后,英國將領額爾金下令一把火燒了圓明園。10月18日,聯(lián)軍開始縱火,煙霧彌漫,大火連燒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jiān)和宮女葬身火海。聯(lián)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等皆被付之一炬。全北京城外都籠罩在燒殺搶掠的陰影里。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對此予以強烈譴責,稱此為“兩個強盜的勝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860年的圓明園

第三章:火燒圓明園的背后原因及各方反應

1.火燒圓明園的借口與真實目的

圓明園被搶劫并焚燒,英法聯(lián)軍名義上是為報復清軍酷刑致死巴夏禮一行人,但這其實是個借口。真正原因是這些西方人早就打圓明園的主意了,1793年馬戛爾尼使團參觀了圓明園,他回到歐洲后,對圓明園贊不絕口,稱其美輪美奐,遍地珍寶。這為后來的火燒圓明園埋下禍根。其實不僅僅是圓明園,戶部等衙門也被洗劫一空,唯獨皇宮沒動。為何他們不燒皇宮?英國公使額爾金擔心燒了皇宮后,清朝顏面盡失,可能垮臺。清廷垮臺對他們無益,他們還需靠清廷維系攫取的利益。事后英國人和法國人互相指責對方搶得更狠,但這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強盜就是強盜,誰也不比誰高尚。英女王維多利亞和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也參與了這場遠東大劫案的分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法國頒發(fā)的獎章

2.奕訢的無奈與《北京條約》的簽訂

奕訢親眼看著洋人瘋狂搶劫,卻無計可施,只能在談判桌上屈服。英法聯(lián)軍提什么條件,奕訢幾乎全盤接受,畢竟他的目標是盡快讓這些洋人滾蛋。最終奕訢和英法簽下了《北京條約》?!侗本l約》的簽約儀式在禮部大堂舉行,英國專使額爾金擺足架子,讓恭親王等了2個小時才現(xiàn)身簽約。簽完條約后,英法聯(lián)軍倒是守信地撤走了,奕訢對此還覺得挺驚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京條約》中國割讓予英國的九龍半島部份

第四章:俄國的趁火打劫與清朝的困境

在此需重點提及的是,俄國人在這場談判中趁火打劫,撈了個大便宜。英法聯(lián)軍控制北京后,奕訢亂了方寸。俄國人湊過來說他們可以調(diào)停,但得先承認《璦琿條約》中俄國所占領土。奕訢急著求和,沒多想就答應了。其實俄國也沒怎么調(diào)停,只是引導奕訢一步步答應英法德要求,沒有幫清朝爭取到任何權利,反正英法早就打算簽完條約就撤兵了,有沒有俄國人,根本沒啥差別。俄國人只是對國際慣例比清朝了解得更多一些,他們靠著這些信息差把清朝官員忽悠得暈頭轉(zhuǎn)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俄國公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

此時的咸豐早已被洋人打得沒脾氣,等英法撤走,俄國人露出真面目,威脅奕訢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不僅完全承認了《璦琿條約》,還將《璦琿條約》中規(guī)定的中俄共管的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劃歸俄國,清朝為此損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吨卸肀本l約》乃中國近代史上喪失土地最多的條約。這場英法聯(lián)軍之役,俄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中俄北京條約,中國完全失去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

第五章: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的清朝變遷

從1840年到1580年的兩次鴉片戰(zhàn)爭,清朝經(jīng)歷了二十年的陣痛,天朝上國的意識形態(tài)終于有所松動,古老的王朝終于開始面對新世界。然而這時躲在熱河的咸豐皇帝卻一病不起,郁郁而終。1861年,咸豐死后,他留下的八位輔政大臣在慈禧太后和奕訢的聯(lián)合行動中被迅速清除,大清迎來了漫長的“女主掌權”時代。從此中國也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