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斷義”出自《世說新語·德行》,我們中學(xué)時代都學(xué)習(xí)過這個小故事。管寧和華歆二人一起在菜園中鋤地,見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寧把它當(dāng)作磚頭瓦碴一樣的東西,照舊鋤之,不予理會;華歆卻把它拾起來看了看,然后扔了出去。

二人曾在同一張席上讀書,遇有達(dá)官貴人從門外經(jīng)過,管寧依舊讀書,不受影響;華歆卻把書拋在一邊,出去看熱鬧。管寧便把席子割為兩半,跟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這個故事褒揚(yáng)了管寧的高尚品德,批評了華歆的貪慕富貴。
為何說“割席斷義”是個故事呢?
因?yàn)檫@件事只有《世說新語》中有記載,翻閱《三國志》、《后漢書》并沒有找到相關(guān)記載。上學(xué)的時候讀了這個故事非常鄙視華歆,認(rèn)為做人應(yīng)該就像管寧那樣,后來讀《三國演義》又加深了對華歆趨炎附勢、助紂為虐的印象。

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也隨著人生閱歷的增長,時至今日再讀到“割席斷義”這一段時,不由得產(chǎn)生一些疑惑,歷史上真實(shí)的華歆和管寧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1、漢末時的華歆
華歆,字子魚,平原郡高唐縣(今山東省高唐縣)人。華歆在東漢末年是妥妥的天下名士,早年拜太尉陳球?yàn)閹煟c盧植、鄭玄、管寧等為同門,又與管寧、邴原共稱一龍,華歆為龍頭。

劉備、公孫瓚曾經(jīng)拜在盧植門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華歆算是劉備的“師叔”。一龍記載見于《魏略》,歆為龍頭,原為龍腹,寧為龍尾。名士,在東漢末年就是入仕的通行證,華歆的家鄉(xiāng)高唐縣是舊齊國的著名都市,官吏們都喜歡游走于大街拋頭露臉。
華歆當(dāng)時為吏,每當(dāng)休假就立刻回家,并緊閉大門,從不曾詆毀傷害過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當(dāng)時的名士,自認(rèn)為比華歆更有高明。188年冀州刺史王芬欲廢除漢靈帝另立新君,王芬曾暗中同華歆、陶丘洪商議,陶丘洪想?yún)⑴c,華歆確認(rèn)為王芬必敗,后來果然如華歆所料,陶丘洪自此拜服。

華歆后被舉為為孝廉,任郎中,不久因病辭官。漢靈帝死后,大將軍何進(jìn)征辟鄭泰、荀攸、華歆等名士入京,189年華歆被任命為尚書郎。董卓禍亂朝廷,華歆脫離朝廷到了南陽。當(dāng)時袁術(shù)在穰城,要留華歆幫他做事。華歆勸袁術(shù)發(fā)兵討伐董卓,但袁術(shù)沒有采納。
于是華歆離開袁術(shù),他向東行到徐州之后,獻(xiàn)帝下詔任華歆為豫章太守。在太守任上,他為政清靜不煩擾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擁戴。孫策橫掃江東,華歆自知不能抵擋,于是整理衣冠歡迎其到來。孫策知道華歆有德有才且年長于自己,故此待以上賓之禮。

漢末時代的華歆,和當(dāng)時大多數(shù)人一樣,一開始也想忠于朝廷,比如他曾勸袁術(shù)討伐董卓。但最終卻都會發(fā)現(xiàn)“漢室不可復(fù)興”這個事實(shí),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最終歸于曹操麾下。
2、曹魏時代的華歆
200年孫策死后,曹操上書獻(xiàn)帝請召華歆至許昌任職。華歆到京師后,被授任為議郎,兼司空軍事,后升任尚書,又轉(zhuǎn)升侍中,再代荀彧為尚書令(相當(dāng)于副丞相)。曹操征討孫權(quán)時,奏請獻(xiàn)帝任命華歆為軍師。216年魏國建立后,華歆任御史大夫。

幾經(jīng)輾轉(zhuǎn),自公元200年開始,華歆開始為曹氏父子效命。從曹操以華歆代替荀彧為尚書令來看,曹操是非常重視華歆的,同時由于荀彧反對曹操稱魏公,所以也間接表明華歆是站在曹操一邊的。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拜華歆為相國。同年12月,曹丕代漢稱帝,華歆登壇主持受禪儀式,其后曹丕改相國為司徒。華歆歷來很清廉,祿米及皇帝賞賜都振濟(jì)了親戚熟人,家中沒有百斤,更沒有十斗糧食的儲存。朝廷每每將罰沒為奴的青年女子賞賜給大臣,只有華歆不收留,而是將她們嫁人

曹丕即位初期,下詔要求宮廷大臣向他舉薦獨(dú)行特立的隱士,華歆推舉了管寧,曹丕派車專門去迎接,管寧拒絕征召。曹叡繼位后改任華歆為太尉,華歆稱病請求退休,愿將太尉一職讓與管寧,魏明帝沒有同意。
從華歆的經(jīng)歷來看,他雖然出仕曹魏,《曹瞞傳》、《后漢書》中也有華歆幫助曹操誅殺伏皇后的記載,但他并非沒有原則的貪慕富貴。而且他多次真心舉薦管寧,并非如《世說新語》說的那樣割席斷義。簡而言之,華歆并非真小人!
真君子管寧
華歆并非真小人,管寧確是真君子!管寧之于三國,在王夫之、錢穆這樣的史學(xué)大家看來,是超脫世事的。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有這樣一段話:“漢末三國之天下,非劉、孫、曹氏之所能持,亦非荀悅、諸葛孔明之所能持,而寧持之也?!?/p>
在王夫之眼里,管寧不僅遠(yuǎn)勝于劉備孫權(quán)曹操們,也高于荀悅、諸葛孔明等人,是唯一能夠“持” 漢末三國之天下的人物。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評價:“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后世;而猶有一士,曰管寧。始避于遼東,老歸中土,汲井躬耕,曹操召之不出。后世尊之,謂其猶出諸葛之上。諸葛終為一政治人物,雖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終亦無救于世亂。管寧則為一草野人物,雖亂世,使社會得保留一完人。則此社會終未全壞,尚有將來之后望?!?/p>
在錢穆先生看來,黃巾之亂以來,曹操、劉備、孫權(quán)都可以稱得上一時之君,荀彧、諸葛亮、魯肅則可稱得上為一國之士。諸葛亮已經(jīng)足矣讓三國照耀后世,但是管寧的作用卻更在諸葛亮之上,因?yàn)橹T葛亮畢竟也是一個政治人物,是局中人。而管寧是亂世之中超脫的存在,是社會上唯一的完人,管寧的存在意味著“將來之后望”。
至于《世說新語》為何安排一個“割席斷義”,以此來抹黑華歆的品德,大概有某些不為人知的原因。反正在我看來,實(shí)在是不太符合華歆和管寧的性格。
參考文獻(xiàn):《三國志》裴松之注、何茲全《三國史》、錢穆《國史大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