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其驤,是中國有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著名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就是他的代表作。而繪制這本地圖集的時候涉及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古代的中國涉及的范圍到底以什么為標準?有人認為,應該以中原王朝管轄的范圍為標準,如果這樣看,那許多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就不能算作中國的一部分了,這不符合大一統(tǒng)和民族團結(jié)的原則。針對這種理論,譚其驤提出了“歷史中國論”。

譚其驤認為,中國古代的版圖應該以清朝全盛時期的版圖作為基礎,只要是歷史上活動在清朝版圖范圍內(nèi)的民族,都屬于中國的民族。

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tǒng)一之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fā)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nèi)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quán),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T其驤

不過,這種理論也有一個問題,就是難以解決跨越清朝國界線的民族問題。比如一些游牧民族活動的范圍從西域到達了中亞,到底應該算中國民族還是外國的民族呢?譚其驤認為,應該根據(jù)首都的位置來判斷,一個民族政權(quán)的首都如果在清朝范圍內(nèi),那就屬于中國的民族政權(quán),如果首都在清朝范圍之外,那就屬于外國的政權(quán)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譚其驤的原話

根據(jù)這個理論,譚其驤在繪制北宋的地圖時,將東喀喇汗王朝畫在版圖之上,并上了色,而西喀喇汗王朝則沒有上色,表明是國外。同理,元朝版圖,察合臺汗國上了色,表明屬于中國的民族政權(quán),而伊爾汗國、欽察汗國則不上色,表明不屬于中國。明朝的版圖上,東察合臺汗國(亦力把里)上色了,而西察合臺汗國和帖木兒帝國則不上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譚其驤北宋版圖西北:有兩個黑海(喀喇汗),一個上色,一個沒有上色

這個理論的確幫助國人重新認識了歷史上的“中國”這個概念。這里的“中國”已經(jīng)不是明朝以及之前的中原華夏之地了,而是指清朝奠定的“大中國”了,概念完全不同。但這個理論也并非完美無缺,因為一些民族政權(quán)的范圍會不斷變化,首都也在不斷遷徙。

最典型的就是高句麗了。高句麗是東北扶余別種(所謂別種,就是民族上不相同,但政治上有隸屬關系的部族)建立的一個政權(quán),因為最初建立在漢朝的高句麗縣,所以就叫高句麗。南北朝時期,高句麗遷都平壤,并改名“高麗”。上個世紀中后期,關于高麗到底是中國的民族政權(quán),還是朝鮮的歷史王朝的爭論出現(xiàn)在中朝史學界。

朝鮮方面認為,高氏高麗屬于朝鮮歷史上的王朝。在唐朝時期,新羅北上,占據(jù)了大片原本屬于高麗的土地,隨后朝鮮就出現(xiàn)了“海東三國”并列的歷史觀。王氏高麗時期的《三國史記》是第一本明確將高麗、新羅和百濟并列的史書,此后半島之人就認為海東三國都屬于朝鮮歷史的一部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此,譚其驤用自己的理論解釋,高句麗沒有遷都的時候,其首都在中國,所以是中國的民族政權(quán);但遷都平壤后,就變成了鄰國了,屬于朝鮮政權(quán)。大家可以仔細翻看譚其驤繪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其漢、魏、晉的全圖上都將高句麗上色了,視為中國的民族政權(quán),但南北朝和隋朝的“高麗”部分則沒有上色,表明不屬于中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譚其驤西晉版圖上的高句麗

當然,譚其驤的觀點不僅僅代表個人的觀點,甚至還代表了一些主要人物的想法。在中朝邊界劃定時期,有人提出,古代中國和朝鮮的邊界線是遼河,后來遼東都成為了中國的了,所以朝鮮是吃虧的一方,因而在邊界談判時讓一讓無關緊要。正是這種思想作祟,中國和朝鮮邊界勘定時,讓出了長白山天池以南大片土地以及鴨綠江之上的許多島嶼。而他們之所以遼河是邊界線,就是把高麗視為了外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譚其驤隋朝全圖上的高麗

針對這種言論,張博泉、魏存成在《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中進行了反駁,他們認為不能用清朝和現(xiàn)代的邊界線來界定高麗的性質(zhì),必須要以高麗存在時期的具體情況來分析。他們認為,高句麗建立的地方正好就是漢朝的“漢四郡”,其興起之地是玄菟郡高句麗縣,后來遷都到了平壤也是漢朝的樂浪郡,到西晉也還在版圖之內(nèi)。高句麗完全就是在漢朝版圖上建立的政權(quán),其疆域也沒有超出漢朝版圖的范圍,怎么可能屬于朝鮮呢?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東北古代民族·考古與疆域》的資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高麗之爭外,譚其驤的地圖也出現(xiàn)了一些“雙標現(xiàn)象”。例如嚈噠(白匈奴)是中亞、西亞崛起的一個大國,地域涉及阿富汗、印度河流域、波斯東北、中亞南部和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區(qū),而首都在今阿富汗。嚈噠強盛時期,正好是南北朝時期,如果完全按照譚其驤的理論來說,嚈噠涉及到范圍就不應該上色。但譚其驤選擇了另一種冷處理:標記出嚈噠的位置,但依然給塔里木盆地上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譚其驤南北朝北魏南齊對峙時期的西域:西域南部被標記為“嚈噠屬國”,但上色了

張博泉、魏存成等人的觀點的確更加正確,用近現(xiàn)代的國界線去硬套古代民族的歸屬的確比較生硬。不過,在現(xiàn)代民族主義的大背景下,譚其驤的原則總體也沒錯。例如,俄羅斯人寫俄國史,自然會認為西伯利亞各民族古代也是俄國民族歷史的一部分。歷史,似乎成為了整合國內(nèi)民族的一種話語工具。不過,在使用該理論的時候,不能太機械,而是需要具體分析,靈活運用。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歷代古地圖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8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識別以下的二維碼進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