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東坡之壽” 食“黎人之芹”
蘇軾居儋結(jié)“黎”緣
■ 喬紅霞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北宋紹圣四年(1097年)四月被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謫居海南儋州三年,除教化百姓,著書立說,開啟海南人文之盛外,還主張漢黎平等,愛黎、和黎、撫黎,與儋州黎民同樂,為宋代黎族記錄了寶貴史料。
東坡《自題金山畫像》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边@首詩不少人誤解為蘇東坡的自嘲,認為東坡謫居海南荒僻之地,能活著就是萬幸,還能建立什么功業(yè)?事實不然。當我們仔細研究明刻本《宋蘇文忠公居儋錄》等東坡海南古籍,結(jié)合黎族史料,發(fā)現(xiàn)東坡先生建立的黎族功業(yè),卓越偉大。

民國十年(1921年)金拱北臨東坡居士像。浙江圖書館藏
東坡筆下的宋時儋州
民黎雜揉,屠沽紛然
60多歲的蘇東坡貶謫儋州時,已經(jīng)歷過宦海沉浮,他在杭州、徐州、黃州、惠州等地的功業(yè),他的學(xué)識和詩詞書畫,均已名揚天下。被放逐儋州后,生活更加孤寂,環(huán)境更加艱苦,食無肉,出無輿,居無屋,病無醫(yī),冬無炭,夏無泉。東坡致信友人,說“初至,僦官屋數(shù)椽,近復(fù)遭迫逐,不免買地結(jié)茅,僅免露處,而囊為一空”,蘇轍也寫道:“昌化非人所居,食飲不具,藥石無有,初僦官屋以庇風(fēng)雨,有司猶謂不可,則買地筑室,昌化士人畚土運甓以助之,為屋三間?!痹谫僦葑x書人的幫助下,東坡得以有遮風(fēng)避雨的桄榔庵。
東坡說海南風(fēng)土極善,人情不惡。元符二年己卯(1099年),是東坡來海南的第三個年頭,這里的人和東坡已經(jīng)十分熟悉。上元夜,儋州幾個老書生,到桄榔庵邀東坡夜游儋耳城,“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東坡欣然從之,“步西城,入僧舍,歷小巷。民黎雜揉,屠沽紛然”,歸來時夜已三更。小坡蘇過已經(jīng)打鼾熟睡。東坡放杖自笑,笑韓愈說的釣魚無得,更欲遠去,亦笑韓愈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魚。這則軼事見于東坡的《書上元夜游》(又名《儋耳夜書》),正月十五良宵佳節(jié),東坡與海南數(shù)位書生興致盎然,巡游儋州,步、入、歷、(見)“民黎雜揉,屠沽紛然”,這道繁榮的市井風(fēng)景,經(jīng)過東坡以文字鋪墊,仿佛穿越過小巷,見到了桃花源,豁然開朗,心情愉悅。近千年來《書上元夜游》描繪的儋州正月十五夜景,隨著東坡文學(xué)詞章的節(jié)拍,進入廣大讀者的心田。東坡謫居儋州時“民黎雜揉,屠沽紛然”的社會生態(tài),也被黎族文化學(xué)者作為宋代海南州縣府控制地區(qū)、以漢族為主要居民的地區(qū),有部分熟黎居住的佐證史料。

清代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施注蘇詩》里的《東坡先生笠屐圖》。國家圖書館藏
東坡愛黎贊黎
首創(chuàng)“黎人之芹”一詞
宋代海南黎族,分為熟黎和生黎,熟黎會黎語和漢語,與漢族人居住在一起;生黎居住在黎母山深處,不通漢語,基本不與漢人往來,他們沒讀過儒家經(jīng)典、不關(guān)心外界的榮辱,卻保持著人性的淳樸和善良。東坡《和陶〈擬古〉九首》第九首“黎山有幽子”寫的是一位居住在深山的黎族青年,他背著木柴到儋州集市上售賣,遇到了落寞的蘇東坡?!袄枭接淖印蓖饷部雌饋砜蓍碌駳馔旰?,他不曾讀過詩書,也不知孔子和顏回,只是個賣柴的樵夫,東坡峨冠博帶、飽讀詩書、屢遇貶謫、心情低落,是位被朝廷打壓的知名官員兼文學(xué)家。兩人萍水相逢,語言不通,文化落差巨大,但兩人心心相通,互相關(guān)愛,“黎山幽子”驚奇地欣賞東坡的儒家服飾,慷慨地送他黎人織造的吉貝布,叮囑他“海風(fēng)今歲寒”,要注意保暖。東坡先生感慨天色已晚,鳥獸已歸,而“黎山幽子”的家,在高遠的孤云深處,山高林密,望著他漸漸遠去的背影,直擔(dān)心他路途上的安全。全詩描寫的是東坡和“黎山幽子”在儋州集市相遇相惜,始于自然,源于本真,超越了文化和語言的心靈交流,體現(xiàn)了黎族青年和東坡共有的真誠、善良和智慧。
以“黎人之芹”媲“東坡之壽”,是東坡的發(fā)明。東坡筆下有黎母山的奇峰、飛泉、舞鶴,有黎族兒童、少女和青年……但是最令人感佩的是東坡創(chuàng)造的詞匯“黎人之芹”。
《沉香山子賦》里東坡對儋崖沉香推崇備至,稱贊它“超然而不群”,如果把它置于幾案之上,幽香滿室,氤氳無窮。東坡在向蘇轍推薦儋崖沉香時,還運用了通感修辭,以“蓋非獨以飲東坡之壽,亦所以食黎人之芹”為沉香山子增加文化創(chuàng)意?!袄枞酥邸币辉~,首次把黎族人民的情智,友好且準確地表達,體現(xiàn)了東坡作為政治家兼文學(xué)家的偉大心胸,真正把黎族放在可敬可愛的文化高度,超越了歷代封建文人的憫黎情結(jié)。

海南沉香山子。張曉武 供圖
超前的民族平等意識
“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
東坡認為不論漢族還是黎族,都是平等的中華百姓。他撰寫《和淵明詩(有序)》曰:“咨爾漢黎,均是一民。鄙夷不訓(xùn),夫豈其真。怨忿劫質(zhì),尋戈相因。欺謾莫訴,曲自我人?!眲駥?dǎo)漢族百姓和黎族百姓,平等相處,辛勤勞作,不要游戲斗毆,耽誤農(nóng)時。如果真出現(xiàn)了矛盾,理虧的首先是漢族百姓。因為漢族接受過儒家教育,首先應(yīng)該遵守禮法,不應(yīng)貪圖利益,惹起是非。否則就“投之生黎,俾勿冠履”,換位思考,就可以理解黎族的艱辛。
東坡和黎族親如一家。黎子云是東坡在儋州請奇問俗的好朋友,東坡把他比作自己早年的恩師歐陽修。他初訪黎子云,“野徑行行遇小童,黎音突語說坡翁”;再訪黎子云及其兄弟,“總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昌化軍使張中倡議建設(shè)一處交游之所,黎子云拿出自家的園池,東坡積極出資贊助并命名為“載酒堂”,也即蘇過《論海南黎事書》所講的鄉(xiāng)校。東坡詼諧地把傳道授業(yè)比作釣魚,東坡先生釣得“人魚兩忘返”。大家聽東坡講學(xué),樂而忘歸,東坡先生也愿學(xué)習(xí)鴃舌的黎語,把自己變成黎母民。
元符二年冬至日,東坡與諸生一起飲酒,在座的有符林老秀才,有遠道而來的朋友吳遠游,他和大家以詩、書、酒相娛,寫下了“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歡同”的著名詩句。
東坡十分重視撫黎策略。在儋州,他寫詩三首,送別昌化軍軍使張中,稱贊他是“海國奇士”,“久安儋耳陋,日與雕題親”。元符三年(1100年)東坡北歸,至徐聞時,撰《伏波廟記》曰:“自北而南洗汝胸,撫循民夷必精通。自南而北端汝躬,屈伸窮達常正忠”。東坡?lián)嵫褚牡闹饕呗允琼槕?yīng)習(xí)俗,潛移默化。如海南的沉香,主要產(chǎn)自黎區(qū),漢人要買沉香,只能用牛與黎人交換,然而黎人得到牛后,經(jīng)常用以治病,治病方法是殺牛祭祀驅(qū)邪。東坡建議保護耕牛,就書寫了柳宗元《牛賦》,贈瓊州僧人道赟,讓他幫助講解。丹陽(今屬江蘇)的葛延之來儋州向東坡請教作文之法,東坡告訴他儋州有數(shù)百家住戶,大家所需物品,都從市場得來。但是不能白拿,必須通過一件物品才可拿回自己用。這件物品,就是錢。作文也是這樣。天下的事,散在經(jīng)、子、史中,不可隨意亂取,也必須通過一件物品來取,然后才能為己所用。這件物品,就是意。所以是“不得錢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明事”,葛延之聽后,認真地把這條東坡語錄書寫在衣服的佩帶上,伴隨他穿行于儋州街區(qū)。
東坡居儋期間,正是海南黎區(qū)道路阻隔時。在海南侍奉父親的蘇過,受東坡早年對少數(shù)民族“治之以不治”策略的影響,在充分了解黎族父老民言的基礎(chǔ)上,分析了海南黎事,駁斥了以往不切實際的建議,提出對黎族實行自治的策略,對后世頗有啟發(fā)。
東坡與黎族結(jié)下了深情厚誼,將到廣州時,海南的蠻唱黎歌,仍然余音裊裊,回響在他耳邊?!皵y兒過嶺今七年,晚途更著黎衣冠。白頭穿林要藤帽,赤腳渡水愁花縵。不愁故人驚絕倒,但使俚俗相恬安。”東坡北歸不久,海南生黎爭相歸附宋王朝。
蘇東坡以遠見卓識解讀黎族,以文學(xué)天才描繪黎族,他愛黎、和黎、撫黎的思想和實踐,教化了黎族百姓,促進了民族團結(jié)。他筆下的黎族先民淳樸友善、智慧且有情趣,可解東坡危難,可與東坡對談。蘇軾贈送海南沉香,給他亦師亦友的弟弟蘇轍,賀六十歲生日,用食“黎人之芹”和飲“東坡之壽”并提,賦予深情。
(作者系海南省圖書館東坡文獻研究與保護領(lǐng)導(dǎo)小組副組長、研究館員)
來源:海南日報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