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開汽修廠九年了,第一次遇到這種事!"

近日,寧夏銀川某汽修廠老板徐先生面對監(jiān)控畫面中車主揚長而去的背影,仍難掩憤怒。

這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自《直播銀川》

更令徐先生無奈的是,警方將此事定性為經濟糾紛,建議提起訴訟。而媒體曝光后,評論區(qū)卻充斥著"黑店"的指責。

難道1.8萬維修款要變成“糊涂賬”?車主為何要逃單?修理廠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

01、“逃單”的車主增多

在寧夏銀川的案例中,車主強調“逃單”的原因是不認可維修費。

車主表示,之前約定14000元修好車輛,但后來汽修廠卻拿出了兩張結算單,一張一萬多元,另一張兩萬多元。

他認為費用有問題,核算單中提到的更換水箱等零部件費用不應由他來承擔。

修理廠則表示,14000元只是大修發(fā)動機的費用;對于車輛其他零部件是否進行更換均是維修過程中和車主在微信群確認后才更換的,整車維修費用約28000元。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自《直播銀川》

后來雙方在協(xié)商中,徐先生提出了車主當天支付,可以打折為18400元,但并未達成一致。

不過,在和媒體的溝通過程中,車主表示若汽修廠同意14000元的維修費,他便即刻支付。結果修理廠同意后,車主仍未支付。

徐先生表示將通過訴訟按市場價追討維修費,目前事件尚未有新進展。

另一起類似事件中,銀川某修理廠為一輛雙排小貨車維修,報價1800多元,車主同意。維修完成后,車主以試車為名將車開走,未支付費用。

車主稱因車輛未如期修好且自己急需用車,故先將車開走重新找汽修廠維修,并只愿支付500元維修費,但被修理廠拒絕。

對修理廠不利的是,無法提供有效的證據(jù),導致責任難以劃分,而且雙方沒有簽署具體的維修合同,加大了追討維修款的難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AC汽車搜索發(fā)現(xiàn),類似案件還有很多,車主逃單的理由基本一致,要么對維修費有異議,要么以修理廠沒有解決問題為由拒付維修費。

02、修理廠追討修車款不易

修理廠維權為何如此艱難?

司法途徑看似是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但漫長的訴訟周期和復雜的舉證要求,卻讓許多修理廠望而卻步。

以濟南商河縣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逃單糾紛為例,案件從2023年10月立案到2024年12月終審判決,耗時近兩年,修理廠雖最終勝訴,卻付出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成本。

法院判決書顯示,車主李某未支付6000元維修費已構成違約,但李某以零部件質量問題為由試圖抗辯,卻被法院以“車主自行開走車輛視為認可修理結果”駁回。

慶幸的是,修理廠保留了雙方的微信聊天記錄及通話記錄,能夠證實李某尚欠維修費的數(shù)額。

這一案例揭示了一個殘酷現(xiàn)實:即便修理廠勝訴,維權的代價也往往遠超收益。

更棘手的是,修理廠在舉證時面臨的困境。許多糾紛因缺乏書面合同、維修清單或溝通記錄,導致責任難以劃分。

此外,修理廠在交付車輛時的疏漏,也為車主逃單提供了可乘之機。部分修理廠為規(guī)避風險,甚至采取極端手段,如交付前卸掉輪胎留置車輛,但這顯然無助于重建信任。

這一案例對行業(yè)提出了警示:透明化與規(guī)范化是修理廠規(guī)避風險的關鍵。

首先,維修前必須與車主簽訂書面合同,明確維修項目、費用標準及驗收方式,尤其是新增項目需書面確認,避免口頭約定的模糊性;

其次,交付車輛時應安排專人陪同檢驗,并簽署驗收單,確保流程無漏洞;

最后,針對多項目維修,可嘗試分階段驗收與付款,降低逃單風險。

03、當信任成為奢侈品

修理廠的生存空間正在被雙重擠壓。作為屬地化服務行業(yè),汽修門店的客戶群體高度依賴周邊社區(qū),熟人經濟本應是行業(yè)護城河,但逃單現(xiàn)象的頻發(fā)卻讓信任基石逐漸瓦解。

比如銀川案件中,不少車主在評論區(qū)質問修理廠:2.8萬的維修費打完折后1.8萬,甚至最后1.4萬也能成交,修理廠的利潤空間究竟還有多少透明度?

更令人警惕的是,逃單行為背后隱藏的“雙輸困局”。

一方面,修理廠為追討修車款耗費巨大成本,即便勝訴也可能因負面輿論而失去更多潛在客戶。

現(xiàn)在的后市場已經進入短視頻時代,車主發(fā)短視頻吐槽、給修理廠貼標簽的行為更加頻繁。車主的一次差評或舉報可能讓修理廠聲譽崩塌,而修理廠的不規(guī)范操作又為車主提供了反擊的武器。

一個不爭的事實,修理行業(yè)無證經營、超范圍經營、環(huán)保違規(guī)、過度維修、使用假冒偽劣配件修車等亂象依然存在。

AC汽車去年曾報道過一起案例,寶馬車主自帶配件修車,后因不滿工時報價狀告修理廠,向當?shù)剡\管局舉報維修廠超范圍經營,導致修理廠不僅倒賠2萬,還需要限期整改。

這種“以暴制暴”的對抗,正在讓行業(yè)陷入惡性循環(huán)。

車主逃單的背后,既有對維修費用的質疑,也有對修理廠流程不透明的不信任。修理廠在維修過程中未能充分履行告知義務,導致車主對費用產生誤解;而車主擅自駕車離開的行為,則進一步加劇了矛盾。

當維修清單成為“糊涂賬”,當新增項目缺乏書面確認,當行業(yè)透明度長期缺失,信任的崩塌便只是時間問題。

但問題的核心并非“誰對誰錯”,而是如何重建信任。

或許,唯有透明化流程、規(guī)范化經營,才能讓修理廠從“維權泥潭”中抽身,而車主也能從“逃單爭議”中找到信任的出口。這不僅是修理廠的生存之道,更是行業(yè)重建信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