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血壓治療領域,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和鈣離子通道阻滯劑(CCB)都是常用藥物。這三類藥物雖然都能降低血壓,但它們的作用機制、適用人群、不良反應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了解這些區(qū)別,有助于醫(yī)生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精準選擇藥物,提高治療效果(文末附表格總結)。
一、藥物作用機制
ACEI:主要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Ⅰ轉(zhuǎn)化為血管緊張素Ⅱ發(fā)揮作用。血管緊張素Ⅱ是一種強烈的血管收縮物質(zhì),會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同時還能促進醛固酮分泌,導致水鈉潴留。ACEI抑制血管緊張素Ⅱ的生成,不僅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還能減少醛固酮分泌,減輕水鈉潴留,并且可以抑制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的重構,對心臟和血管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ARB:作用于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通過選擇性地阻斷血管緊張素Ⅱ與受體的結合,從而阻斷血管緊張素Ⅱ的生物學效應,包括血管收縮、醛固酮釋放等,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與ACEI相比,ARB對血管緊張素Ⅱ的阻斷更為直接和完全,避免了因ACEI抑制緩激肽降解而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
CCB:通過抑制鈣離子內(nèi)流,使血管平滑肌細胞內(nèi)鈣離子濃度降低,導致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擴張,從而降低血壓。根據(jù)對血管和心臟作用的選擇性不同,CCB可分為二氫吡啶類(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和非二氫吡啶類(如維拉帕米、地爾硫?)。二氫吡啶類主要作用于血管,降壓作用較強;非二氫吡啶類對心臟的作用更明顯,可減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縮力。
二、適用人群
ACEI:適用于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糖尿病腎病等并發(fā)癥的患者。ACEI可以改善心肌重構,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對糖尿病腎病有一定的腎臟保護作用,能延緩腎功能惡化。但ACEI不適用于雙側腎動脈狹窄、高鉀血癥以及對其過敏的患者,使用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干咳的不良反應,對于不能耐受干咳的患者需謹慎使用。
ARB:與ACEI的適用人群有一定重疊,適用于高血壓合并心力衰竭、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左心室肥厚等患者。由于ARB不會引起干咳,對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應的患者,ARB是較好的替代選擇。同樣,雙側腎動脈狹窄、高鉀血癥患者禁用。
CCB:適用于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尤其適用于老年高血壓、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以及高血壓合并穩(wěn)定性心絞痛的患者。二氫吡啶類CCB降壓效果顯著,能有效降低收縮壓;非二氫吡啶類CCB更適用于高血壓合并心絞痛且心率較快的患者,可同時降低血壓和控制心率。但CCB可能會引起面部潮紅、頭痛、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對于心力衰竭患者,尤其是心功能較差的患者,使用非二氫吡啶類CCB時需謹慎,以免加重心力衰竭。
三、不良反應
ACEI:干咳是ACEI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這是由于ACEI抑制緩激肽的降解,使緩激肽在體內(nèi)蓄積,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其他不良反應還包括低血壓、高鉀血癥、腎功能損害等。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定期監(jiān)測血壓、血鉀和腎功能。
ARB:不良反應相對較少,總體耐受性較好。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低血壓、高鉀血癥、腎功能損害等,但發(fā)生率較ACEI低。與ACEI不同的是,ARB一般不會引起干咳。
CCB:常見的不良反應有面部潮紅、頭痛、心悸、下肢水腫等。面部潮紅和頭痛是由于血管擴張引起;心悸與藥物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經(jīng)興奮有關;下肢水腫主要是因為毛細血管前血管擴張,而靜脈回流不受影響導致。此外,非二氫吡啶類CCB還可能引起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等心臟傳導系統(tǒng)異常。
四、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ACEI:一般建議從小劑量開始使用,逐漸增加劑量,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在使用過程中,應避免與保鉀利尿劑(如螺內(nèi)酯)合用,以免增加高鉀血癥的風險。同時,使用ACEI期間應定期監(jiān)測腎功能和血鉀水平。
ARB:使用方法與ACEI類似,從小劑量開始,根據(jù)血壓控制情況調(diào)整劑量。同樣需要注意監(jiān)測腎功能和血鉀,避免與保鉀利尿劑合用。
CCB:二氫吡啶類CCB可能會引起心率加快,對于心率較快的患者,在使用時需謹慎,必要時可聯(lián)合使用β受體阻滯劑控制心率。非二氫吡啶類CCB使用時需密切關注心率和心臟傳導情況,避免與其他可能影響心臟傳導的藥物合用。
表1 ACEI、ARB和CCB的區(qū)別對比

ACEI、ARB和CCB在高血壓治療中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它們各有特點。醫(yī)生在選擇藥物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血壓水平、并發(fā)癥情況、不良反應耐受程度等因素,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以達到最佳的降壓效果和保護靶器官的目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