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看到了一位大姐的故事,看完以后,十分感慨,今天和大家分享出來,或許會很受啟發(fā)。

下面就是這位大姐的自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是關大媽,今年74 歲,年輕的時候當過知青,在那片廣闊的土地上揮灑過汗水、奉獻過青春。如今老了,本該是享清福的時候,可回想起這一路走來,心里滿是感慨。
今天啊,我就想跟大伙嘮嘮我這些年的經歷,也想把我總結出的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一些人提個醒。

1

一碗水難端平,

親情裂縫悄然生

咱先說第一件事,就是對子女偏心。我有一兒一女,以前總覺得兒子是家里的頂梁柱,以后要傳宗接代,所以對兒子格外照顧。

女兒呢,雖說也疼,但總覺得女孩子長大了是要嫁人的,心思就不自覺地多放在兒子身上。家里有點好吃的,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兒子;買新衣服,也是先緊著兒子來。女兒小時候就很懂事,從不跟我鬧,可現在想來,她心里肯定委屈。

這些年,日子就像風一樣,悄無聲息地把孩子們都吹大了。兒子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安穩(wěn)又體面的工作,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女兒則遠嫁他鄉(xiāng),開啟了屬于她的新生活。

每到逢年過節(jié),兒子一家回來,家里就熱鬧起來。我總是忙得不亦樂乎,一大早便去菜市場挑選最新鮮的食材,回來一頭扎進廚房,鍋碗瓢盆叮當作響,滿滿一桌子的好菜,都是我對兒子一家的歡喜。

紅包也早早準備好,厚厚的,塞進孫子孫女胖乎乎的小手里,看著他們笑,我的心里也暖烘烘的。

可女兒帶著女婿和孩子回來的時候,我卻不知怎么,總是少了那份熱情。準備的飯菜沒那么精心,紅包也包得比給孫子孫女的薄了些。

當時的我,根本沒意識到這些細微的差別,會在女兒心里種下怎樣的失落。

日子一天天過去,我漸漸發(fā)現,女兒和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了。每次打電話,她的話語里多了些客氣和疏離,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嘰嘰喳喳地跟我分享她生活里的點點滴滴。我心里空落落的,像丟了什么重要的東西。

如今,我年紀大了,時常坐在院子里,回憶起孩子們小時候的模樣。那些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里放映。這時候我才明白,是我曾經不經意間的偏心,像一把小刀,在我們母女之間劃出了一道難以愈合的裂痕。

親情,原來是這般珍貴又脆弱。一旦有了傷害,就很難回到最初的親密無間。這份遲來的領悟,讓我滿心懊悔,只希望還來得及,能重新找回那份曾經被我弄丟的溫暖。

2

財富拱手送出,

晚年失卻自主權

再說說第二件事,過早把財產交出去。我辛苦了一輩子,也攢了點積蓄,還有一套老房子。想著兒子以后負擔重,我就早早地把房子過戶給了他,還把大部分存款都交給他保管,想著他肯定會好好孝順我,給我養(yǎng)老送終。

剛開始,兒子對我還不錯,可時間一長,就變了味。他開始對我管東管西,我的退休金也被他要去,說是幫我打理。我要是想買點自己喜歡的東西,還得跟他要錢,看他臉色。

有一次,我想去參加一個老年旅行團,跟他說的時候,他一臉不耐煩,說我亂花錢,還說家里要用錢的地方多著呢。我心里那個憋屈啊,可又沒辦法,財產都在他手里,我說話也沒了底氣。

3

兩代觀念碰撞,

婆媳嫌隙漸加深

我兒子結婚幾年后,我就和他們住到了一起。起初,兒媳對我還挺客氣,每天做飯、打掃衛(wèi)生,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條。我年輕時候當家當慣了,看到兒媳做事的方式和我不一樣,就總忍不住嘮叨。飯菜稍微咸了點,我就念叨;她買件新衣服,我也會說她浪費錢。

可兒媳呢,也有做得不太好的地方。有時候我主動想幫忙帶帶孩子、做做家務,她卻不太樂意,覺得我老一套的方法過時了,也不跟我好好溝通,就直接拒絕我,這讓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有一次,我生病了,想讓兒媳幫我倒杯水,她當時正忙著照顧孩子,就說等一會兒。我一聽就火了,覺得她不孝順,在兒子面前抱怨。

從那以后,兒媳對我更加冷淡了,兒子夾在中間也很為難,家里的氣氛變得很壓抑。

現在想想,兒媳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家庭,確實不容易,我不該總挑刺;但兒媳要是能多和我交流,尊重下我的想法,也許我們之間就不會有這么多矛盾了。

這三件事,每一件都讓我在晚年吃盡了苦頭。以前我總覺得,只要兒女有出息,我就能過上好日子,可現在才明白,幸福的晚年生活得靠自己去經營。

對子女,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別讓偏心毀了親情;財產得握在自己手里,這樣才有底氣;和兒媳、女婿相處,要多包容、多理解,別把身邊人都推走了。

人老了,最需要的就是親情的陪伴,要是因為自己的錯誤把家人都推開了,就算有再多的錢,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我的這些經歷,能給大家一些啟示,都能在晚年過上快樂、幸福的生活。

* 本微信公眾號對所有原創(chuàng)、轉載、分享的內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發(fā)布的文章、圖片等版權歸作者享有。 部分轉載作品、圖片如有作者來源標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chuàng)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