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3 月 16 日, " 第四屆華山醫(yī)院變態(tài)反應多學科敏剛論壇暨復旦大學變態(tài)反應及疾病研究中心研討會 " 在上海召開。陳春花老師作為特邀嘉賓,發(fā)表了題為《春暖花開,定力啟航》的主題演講,以下是演講內容的精華整理。
春暖花開

今天的主題是駱醫(yī)生提出的,探討“我們如何讓自己擁有定力?”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這一主題,我嘗試從大模型中了解大家對醫(yī)生的看法,分別詢問了Kimi、DeepSeek和豆包。結果發(fā)現,大模型對醫(yī)生的描述比管理學者更加“困難”。
這讓我逐漸理解了駱醫(yī)生為什么讓我講定力——在如今的時代洪流中,我們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一方面,我們身不由己,許多現狀難以改變;另一方面,我們又清晰地感受到時代脈搏的強烈震動。
從我們自身來說,既要奮力劃槳,努力前行,同時又要避免被時代的巨浪吞噬。這或許就是我們目前最真實的處境。

在當前這種充滿不確定性的狀態(tài)下,我們真正需要討論的是“我們該怎么做?”答案是:依賴于自己的穩(wěn)定性。
在一切不確定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自身的穩(wěn)定,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而要依賴自身的穩(wěn)定性,首先需要明確“穩(wěn)定性”究竟是什么?
作為研究組織與領導力的學者,我們特別強調領導者的穩(wěn)定性對于整個組織應對不確定性的重要性。因此,這項研究幫助我理解了一個人的穩(wěn)定性需要通過四個方面的訓練來達成。
這些訓練不僅是領導者的必修課,也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成長過程。

在當前充滿不確定性的環(huán)境中,我們首先需要學會擁抱孤獨,接受掙扎。只有真正接受這些,才能獲得內心的穩(wěn)定性。
多年前,我曾到訪古希臘重要的城市以弗所,追尋赫拉克利特的哲學起源之路。在以弗所的古城遺址中,我看到了醫(yī)神的標志——蛇杖,那里既是宗教的圣地,也是醫(yī)療的中心。
這讓我深刻感受到,人類從古至今,既需要內心的信仰(宗教)來維護精神,也需要外部的醫(yī)學與醫(yī)藥來守護身體。
站在古城中,我回想起赫拉克利特的觀點,除了大家所熟悉的“萬物皆流”的哲學思想,他還強調:
“妄圖在人群中找尋存在價值是注定要失望的。你會發(fā)現,人性原本該有的閃光點早已被自身的愚鈍與輕信所掩蓋?!?/p>
因此,他建議每個人都要有能力守護自己。這讓我意識到,無論是管理自己還是應對困頓,都需要依靠自我覺悟、自我覺醒,并超越外部的評價。雖然外部評價不可避免,但我們必須保持內心的穩(wěn)定,這是戰(zhàn)勝焦慮的關鍵構成要素之一。
這種穩(wěn)定性需要“四個心”的支撐。我第一次提出“四個心”是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當時,珠三角的“三來一補”企業(yè)遭受巨大沖擊,我與他們探討如何保持穩(wěn)定。第二次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東莞一些企業(yè)倒閉,老板跑路,員工失業(yè),我再次用“四個心”幫助大家應對困境。第三次是2020年疫情暴發(fā)時,我在上海與大家討論如何在逆境中生存與增長。
第一,同理心
學會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接受自己的處境。就像選擇了醫(yī)生這個職業(yè),就要接受它的挑戰(zhàn)與責任。同理心讓我們在焦慮中找到平衡,從而更好地面對不確定性。
第二,平常心
什么是平常心?就是自然地去做正在做的事情,不刻意、不焦慮,順其自然就好。
第三,積極心
我在企業(yè)一直說一句話:凡事往好處想,往好處做,必有好結果。遇到難題時,只要記住這句話就夠了。
第四,信心
信心能夠對自己正確評價后,產生出一種堅定的自我信任感。
我特別喜歡“修己安人”中“修”與“安”這兩個字。修,寓意久遠、美好,是追求內心的美好與成長;安,是接納現實、保持定力與能量。如果我們能做到修己安人,外部的掙扎、困難與難題就變得可以接受。
只有內心安定,才是我們面對動蕩最可依靠的力量。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訓練——如何讓自己在面對任何事物時,既能近觀,又能遠看,從而找到平衡。
楊振寧曾寫過一篇文章《愛因斯坦:機遇與眼光》,給了我很大啟發(fā)。他寫道:孤持、距離、自由眼光是相互聯(lián)系的特征,是所有科學、藝術與文學創(chuàng)造活動中一個必要因素。
多年前,我讀蔣勛的《池上日記》,其中一段情景讓我印象深刻。他在池上舉辦了一場詩歌朗誦會,邀請了全球著名詩人。原本計劃在大自然中朗誦,卻突遇暴雨。詩人們決定在雨中完成朗誦。蔣勛在那一刻頓悟:“也許詩句醒來就應該在風聲、雨聲里散去?!?/p>
這種“近觀遠看”的能力,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拉開心理距離,看到更多可能性,從而激發(fā)真正的創(chuàng)造力。
2023年春節(jié)后,我在企業(yè)的開年講座之間輾轉。恰逢江南飄雪,會場位于星云大師建造的大覺寺旁。雪中前往大覺寺,想起星云大師的教誨:“隨緣自在”。這是一種自明與自得的境界。
在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中,我們都需要訓練一種心態(tài)——驟變即是新機,融入其中,安處當下,對自我潛能深度挖掘與釋放。每一個微小的改變,都可能成為撬動未來杠桿。


這一點,我相信醫(yī)生比其他人更有體會。我們常說老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學生,但醫(yī)生的奉獻精神甚至更甚——他們常常犧牲自己,直接拯救他人的生命。
在當今社會,利他與融合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維度。因為,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覺察到我們幾乎所有的行動和愿望,都跟他人的存在息息相關。我們幾乎所有的行動和愿望,都跟其他物種的存在息息相關。
作為一名企業(yè)研究者,我強調以知識驅動成長,這是個體和企業(yè)又一個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選項。
知識被視為一種特權的存在,在今天顯得更為突出,但這種特權需要一種力量的輔助——仁愛。知識與仁愛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人類的基石。這是我在以弗所古城中深刻感受到的。
因此,如何敬畏知識、以仁愛為本,才是人類獲得這份特權的因緣。
我特別佩服聞玉梅院士。去年,90多歲高齡的她決定為老年人健康做一件事——組織專家編寫一本關于健康長壽的書。她說:“國家需要,百姓需要,我就做。”這是聞院士的自明與自得。
當我們擁有這樣的內在價值取向,并真正踐行仁愛之心時,知識的力量會讓我們體悟到生命的正念正解,從而安頓好自身的愉悅。 從聞院士身上,我深刻感受到這種正念正解與自身愉悅的力量。這正是我們穩(wěn)定性的第三個維度。


在今天這個充滿挑戰(zhàn)的時代,純粹的創(chuàng)造顯得尤為重要,盡管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但這也正是它能夠給予我們幫助的地方。
我們面臨著許多煩惱,但我非常認同一個觀點:與其為不確定的未來焦慮,不如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與其為朦朧的未來而煩惱憂慮,不如腳踏實地,做好眼前的事?!?/p>
——托馬斯·卡萊爾
這種態(tài)度幫助我在焦慮中找到穩(wěn)定。
商學院的一個重要賽事——戈壁挑戰(zhàn)賽,我曾四次參與。我參與的原因并非僅僅是為了自我挑戰(zhàn),而是因為它的起點——阿育王寺,這是玄奘西行的起點。120公里的賽道正是玄奘當年西行的路線。
通過這四次的經歷,我開始認真地去理解玄奘的精神,他花費17年時間走到那爛陀寺,發(fā)現與預期不同后,又繼續(xù)探索,最終帶著657部佛經返回中土,并花費20年時間翻譯這些經書。當時玄奘的一雙草鞋都被大家崇拜的時候,他還是安靜地坐下來翻譯經書。當玄奘把所有的經卷翻譯完后,并將西游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編寫成《大唐西域記》12卷,落筆之后就圓寂了。
我們看到,一個人的純粹和堅持,為人類帶來了智慧。在面對困難時,我常用四句話來激勵自己:
1、逆來“順”受,這是我母親的教導,在逆境中要“順”受,即在逆境中找到適應的方式; 2、以“我”為主,即不受外界干擾; 3、“太難”太多,“簡單”很少,只做簡單。專注于簡單的事情,因為簡單往往帶來成功; 4、要成為“植物”,我認為人和企業(yè)應該像植物一樣,在任何環(huán)境中都能扎根生長,適應變化。
在純粹的創(chuàng)造中,我借鑒了中國文化的智慧。道家強調“自知者明”,這是道家的自明與自得。
我很喜歡黃庭堅,他說,“以我觀書,則處處得益;以書博我,則釋卷而茫然?!蔽覀儜摾斫馀c知識和書本的關系,盡己,意味著完全接納而不責備;也不執(zhí)著,逐一突破,持續(xù)提升。
做真實的自己,當我們是真實的自己時,就會是真誠和純真的,然后從自明到自在,再到自得。因此,我們常常講活在當下,專注于自己的行動,就能達到自在和自得的狀態(tài)。


今天,我從一個人獲得穩(wěn)定性的四個方面來分享我的觀點。我希望大家與復雜的世事共處,與劇烈的變化共生,在這個紛繁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平衡與和諧。(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