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理宗看到金朝在蒙古鐵騎的強壓下滅亡在即,加上靖康之恥的仇恨,同意了聯(lián)合蒙古攻滅金朝。
1234年,宋蒙聯(lián)軍攻陷蔡州,金哀宗自縊身亡,金末帝死于亂軍之中,金朝滅亡后,南宋失去屏障,直接和蒙古接壤。
宋理宗在滅金后被勝利沖昏頭腦,不顧大臣反對執(zhí)意北伐收復三京(汴京、洛陽、歸德)。

但此時中原地區(qū)因戰(zhàn)亂早已殘破,宋軍進入后既無糧草補給,又遭蒙古騎兵追擊,最終慘敗撤退。
在比金朝更強大的蒙古面前,南宋在占領(lǐng)河南地區(qū)失利,蒙古以南宋違約對南宋開戰(zhàn)。
所以聯(lián)蒙滅金后,宋蒙短暫的合作僅維持半年而已。
原文賞析:
太宗窩闊臺遂滅金,據(jù)有中夏,蠶食宋郊。
史略:宋紹定二年,窩闊臺嗣位于和林,尋入陜西,陷金鳳翔,遣其弟拖雷等寇宋,破漢中、蜀口諸州郡,陷饒風關(guān), 乃沿漢而東,自金州略鄧州,軍于唐州,進陷鈞州。 窩闊臺亦自河中至河清 渡河,入鄭州,會兵攻汴,西取潼關(guān),東圍歸德, 金人大困。 蒙古主乃留別將攻汴而還。 金主尋走歸德,復遷蔡,汴京及中京遂相繼入于蒙古。 蒙古軍復與宋師合攻蔡,克之,金亡。 端平二年,以宋敗盟,入汴、洛,遣兵分道,西侵蜀、漢,東掠江、淮,川、峽、襄、郢及淮西諸州多為所陷, 宋之邊釁于是始滋矣。
【譯文】{元太宗窩闊臺時,蒙古消滅了金朝,占據(jù)了中原地區(qū),不斷蠶食宋朝的邊境。}
《史略》記載: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窩闊臺在和林繼位后,隨即進入陜西,攻陷金朝的鳳翔。
窩闊臺派遣弟弟拖雷等人侵犯宋朝,攻破漢中、蜀口等地的州郡,攻陷饒風關(guān)。
隨后蒙古軍沿著漢水向東前進,從金州打到鄧州,在唐州駐扎軍隊,進而攻陷鈞州。
窩闊臺也從河中抵達河清,渡過黃河進入鄭州,與拖雷會合,共同攻打汴京,向西攻取潼關(guān),向東圍攻歸德。金朝軍隊陷入了極大的困境。
蒙古軍留下部分將領(lǐng)攻打汴京后就班師了。
金朝皇帝隨后逃往歸德,再遷往蔡州,汴京和中京相繼落入蒙古手中。蒙古軍隊又與宋軍聯(lián)合攻打蔡州,攻克后金朝滅亡。
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借口說南宋背叛盟約,讓軍隊進入汴京、洛陽,并分兵多路;
向西侵略四川、漢中,向東掠奪江淮地區(qū),四川、陜西、湖北、湖南以及淮西等地許多州郡都被蒙古軍隊攻陷,南宋的邊境由此開始頻繁受到蒙古侵擾。
憲宗蒙哥滅大理,定吐蕃,殘交址,復舉兵蹙宋。
史略:宋淳祐十一年,蒙古蒙哥嗣位,尋以河南、陜西地封其弟忽必烈。寶祐初,忽必烈引兵取大理諸蠻部,遂略定吐蕃,而分遣其將兀良合臺攻諸夷未附者。合臺盡平西南夷, 復入交址,敗交人于洮江。 五年,蒙古主入寇,尋入劍門,略川、峽諸州之未下者。別將侵淮東,陷海州漣水軍。開慶初,忽必烈渡江圍鄂州,侵軼江西州郡。 兀良合臺亦自交址而北,圍潭州。會蒙古主殞于合州城下,忽必烈等乃相繼引還。
【譯文】{元憲宗蒙哥時,蒙古消滅了大理國,平定了吐蕃,侵蝕了交趾,并再次發(fā)兵逼迫南宋。}
《史略》記載:南宋淳祐十一年(1251年),蒙古的蒙哥繼位后,隨即把河南、陜西地區(qū)封給其弟忽必烈。
寶祐初年(1253年),忽必烈領(lǐng)兵攻取大理地區(qū)各蠻族部落,隨后逐漸平定吐蕃,并分派將領(lǐng)兀良合臺去攻打尚未歸附的夷族部落。
兀良合臺最終平定了整個西南夷族地區(qū),并攻入交趾(越南),在洮江擊敗了交趾軍隊。
寶祐五年(1257年),蒙哥發(fā)動入侵,不久便攻入南宋的劍門,攻占四川、峽州等尚未被攻下的州郡。
同時另一支蒙古軍隊進攻淮東地區(qū),攻陷海州漣水軍。
開慶初年(1259年),忽必烈渡過長江圍攻鄂州,并侵犯長江以西地區(qū)的州郡。
兀良合臺也從交趾北上,圍攻潭州。恰逢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城下身亡,忽必烈等人相繼撤軍。
端倪解析:
元太宗窩闊臺消滅金朝的過程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1階段(1230年秋至1231年春),主要進攻目標是鳳翔、潼關(guān)和衛(wèi)州。
第2階段(1231年秋至1232年春),蒙古大軍長驅(qū)直入,集中兵力攻打金朝東京。
第3階段(1232年夏至1234年春),按照成吉思汗的滅金方略,蒙古聯(lián)合南宋攻打金國,最終滅亡金國。
窩闊臺繼位后,立即按照成吉思汗遺訓連宋滅金,借道宋境進入河南,在三峰山之戰(zhàn)中消滅金軍主力,金帝屢戰(zhàn)屢敗逃至蔡州,蒙宋聯(lián)合攻陷蔡州,金帝自殺,金朝滅亡。
蒙古和南宋聯(lián)合滅金后,蒙古對南宋的戰(zhàn)爭開始于1234年,當時蒙古帝國(蒙哥汗死后帝國分裂,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與南宋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始自1234年宋軍端平入洛,至1279年崖山海戰(zhàn)宋室敗亡結(jié)束,共歷時46年。
在這期間,蒙古軍隊多次對南宋發(fā)動攻擊,在1259年釣魚城之戰(zhàn)之前,蒙哥汗在1258年夏天命令大軍分三路全面攻打南宋,其中蒙哥親率主力由陜西進入四川。
他計劃在奪取四川后東進與兀良合臺軍在潭州會合,然后再與東路軍在鄂州會合,最后大軍沿長江以勢不可當?shù)谋h直抵南宋都城臨安。
蒙哥在合州(重慶市合川區(qū))釣魚城下攻勢受阻,戰(zhàn)事膠著數(shù)月,蒙哥死前最終未能完成此次戰(zhàn)役(死因不詳)。
蒙古帝國在蒙哥汗死后因汗位之爭陷入內(nèi)亂,忽必烈得知忽里臺大會選舉阿里不哥即位,匆匆率軍趕回漠北爭奪汗位,對南宋的征伐計劃暫時擱置。
直到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而奪得汗位后,才謀劃新一輪的對宋戰(zhàn)爭。
南宋重蹈北宋“聯(lián)金滅遼”的覆轍,被明清思想家王夫之批評為“不爭之甚”。
盡管南宋決策有現(xiàn)實考量(如金國末期仍攻宋、民眾仇金情緒等),但未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最終在相似的“聯(lián)強滅弱”策略下走向滅亡。
最終在1279年,宋元雙方在崖山外海進行了崖山大海戰(zhàn),宋軍戰(zhàn)敗,南宋滅亡,元朝統(tǒng)一中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