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張愛玲費盡心思,跑去了香港。
張愛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家里曾經(jīng)闊過,爺爺是清朝大官張佩綸,外公是李鴻章,書香門第的底子還在。她從小就聰明,7歲開始寫東西,13歲就在學(xué)校雜志上發(fā)了文章。后來考進香港大學(xué),學(xué)文學(xué),可惜1941年戰(zhàn)爭打斷了學(xué)業(yè),她回了上海。1943年,她的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一發(fā),立馬火了,成了上海文壇的紅人。那會兒,她才20出頭,前途看著一片亮堂。
蘇青呢,原名叫馮和儀,1914年生的,浙江寧波人。她家也不差,爹留過洋,媽是師范畢業(yè)的。她16歲考進中央大學(xué),腦子好使得很??上?935年因為家里安排,她退了學(xué),嫁了人,婚后日子過得緊巴巴。1937年,她開始用“蘇青”這名字寫東西,1943年還搞了個《天地》雜志,跟張愛玲成了好朋友。倆人經(jīng)常一塊兒聊文學(xué),互相欣賞,但命卻越走越遠(yuǎn)。
張愛玲在上海風(fēng)光的時候,也不是沒煩心事。1940年代后期,上海亂糟糟的,她的文章慢慢沒人捧了。蘇青呢,一邊忙雜志一邊養(yǎng)家,日子也苦。她倆都是才女,可那時候的女人才華再大,也得扛著生活的重。
1952年的上海,氣氛不對勁。新中國剛成立沒幾年,社會風(fēng)向變了,文藝圈也跟著變。張愛玲的文章,帶著舊上海的調(diào)調(diào),跟新的主流搭不上邊。她以前靠寫小說、散文出名,可那會兒報紙上她的名字少了,評論也冷冷清清。她不是沒感覺,上海的空氣讓她有點喘不過氣。她開始琢磨出路,香港成了她的目標(biāo)。
她沒啥猶豫,托人打聽香港那邊的情況,還寫了信找熟人幫忙。終于收拾好行李,坐船走了。那年她32歲,帶著一身才華和一堆復(fù)雜心情,離開了上海。她不是不想留,而是覺得再待下去,自己的路會越走越窄。她得找個地方喘口氣,繼續(xù)寫東西。
蘇青正好相反。她也有機會走,可她放不下來上海。這城市有她半輩子的回憶,還有她的雜志、家人。她選擇留下,繼續(xù)寫稿子賺錢,哪怕日子越過越艱難。她后來給香港報社寫東西,可那點收入根本不夠。她舍不得走,最后把自己留在了上海的泥潭里。
張愛玲到了香港,日子也不好過。她租了個小地方,靠翻譯和寫點東西混日子。1955年,她又去了美國,住在了洛杉磯。后來她慢慢不怎么露面了,1995年75歲去世。她晚年一個人過,身邊沒啥人,留下一堆沒寫完的手稿。她走出去,避開了上海的亂,可孤獨還是跟上了她。
蘇青的下場更慘。1950年代,她的作品被說成“毒草”,日子一下子垮了。她帶著女兒和外孫擠在上海一個小破屋里,窮得不行。身體也越來越差,靠一點點錢撐著。1982年,她68歲的時候病死了,死前吐了血,家里連個像樣的地方都沒。她走不了,死后骨灰才被帶到美國安葬,算是圓了個沒實現(xiàn)的夢。
張愛玲走了,躲開了蘇青那樣的苦日子;蘇青留下了,卻被時代踩得喘不過氣。她倆一個跑了,一個守著,最后都沒逃過孤獨和遺憾。多年后,張愛玲的名字還被提起,蘇青卻差不多被忘了,只剩幾頁舊稿子證明她來過。
1952年的中國,政治、社會都在翻天覆地地變。張愛玲跑去香港,不光是她個人的事,那時候不少文化人都在動蕩中找新出路。她走的時機,趕上了上海文壇的轉(zhuǎn)折,新政權(quán)對文藝的要求跟她這種舊派作家不搭。她要是留下來,可能也會像蘇青一樣,被時代壓得抬不起頭。
蘇青留下來,不是她傻,而是她有自己的念想。她不像張愛玲那么灑脫,她放不下的東西太多。她守著上海,守著過去,最后卻被現(xiàn)實打垮。那年代,女人再有才,也得面對各種硬碰硬的坎兒。她倆的選擇,一個是逃,一個是扛,背后都是對生活不一樣的想法。
張愛玲和蘇青的事兒,不是光看她倆的才華就夠了,得看那時候的世道。張愛玲跑香港,是給自己找條活路,她不想被困死在上海。蘇青留下,是不想扔下自己的根,可根沒保住,人也搭進去了。她們都是硬氣的女人,可時代不講情面,誰都跑不掉它的影子。
張愛玲的離開,保住了她的創(chuàng)作空間,雖然晚年過得孤單,但至少沒被徹底壓垮。蘇青的堅守,聽著挺感人,可結(jié)果太苦了,苦到讓人覺得有點不值。她倆的故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亂世里女人的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