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子云亭”在綿陽嗎?
南山南
唐朝監(jiān)察御史劉禹錫被貶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時,建陋室,居陋室,寫《陋室銘》,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自喻自勵自嘲。南陽諸葛廬,世人皆知;西蜀子云亭,眾說紛紜,比較可信的說法,代指揚子云在成都的住所,畢竟人家是成都人。

綿陽西山“西蜀子云亭”雕塑
綿陽人不干了!綿陽人說,子云亭就在綿陽,劉禹錫筆下的“西蜀子云亭”,正是位于綿陽西山的子云亭。為了證實子云亭非綿陽莫屬,有人大膽推測,西山子云亭最早建于隋初,后來被唐朝的劉禹錫寫進《陋室銘》。
劉禹錫所處的時代,“西蜀”代指今四川,中心區(qū)域是成都平原及周邊地區(qū)。那時,綿陽叫綿州,雖地處西蜀,但肯定不能代表西蜀。西蜀子云亭,歷史上曾有三處,一處在成都揚雄故居,一處在郫都區(qū)揚雄故鄉(xiāng),一處在綿陽西山。前兩處早已無跡可尋,唯有第三處,幾度風雨,幾度興廢,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拆除,易址附近山脊新建,這就是人們今天看到的子云亭。

1939年11月21日,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劉敦楨等一行四人考察綿陽西山觀摩崖造像。石包上為民國六年(1917年)所建子云亭,1980年代拆除,2023年綿陽公示擬恢復重建。
揚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生于蜀郡郫縣(今成都市郫都區(qū)),西漢末年文學家、哲學家。綿陽與揚雄的瓜葛源于傳說。相傳揚雄離開蜀郡北上,沿金牛道一路游學,于廣漢郡涪縣(今綿陽市涪城區(qū))西山停留,結廬而居,潛心苦讀,故而留下讀書臺、洗墨池等遺跡。
揚雄讀書臺,其實是一塊突兀的盤石,表面平坦。石壁東面,有一龕人物造像,正中是揚雄坐像,呈持書扶膝讀書狀,右上方有楷書“揚子云真像”字樣。20世紀80年代初期,綿陽文物部門在附近玉女泉道教造像中,發(fā)現(xiàn)“訪子云像、酌玉女泉”的題記,題款年代為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這個發(fā)現(xiàn)表明,最遲在宋淳熙年間,讀書臺“揚子云真像”就已存在。
問題來了!在綿陽西山,有揚雄讀書臺,有“揚子云真像”,就有子云亭嗎?答案是否定的!民國《綿陽縣志》說得很清楚,治西仙云觀(俗稱西山觀),有一盤石,相傳為揚子云讀書臺,前清里人建亭其上,民國六年(1917年)紳首曾西屏、史邦彥等重建。1939年11月,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劉敦楨、陳明達、莫宗江一行四人考察綿陽西山觀摩崖造像,認可并接受《綿陽縣志》對子云亭的記載。

綿陽西山子云亭
劉禹錫代言“西蜀子云亭”,令其名滿天下。假設,僅僅是假設,那時綿州就有子云亭,劉禹錫代言的正是綿州子云亭,那么,后世文人雅士一定會留下眾多吟誦詩文。很遺憾,截至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
成書于清朝乾隆初年的《直隸綿州志》,在《藝文志》中收錄了前人游西山的代表性詩作,均未提及子云亭。明正德年間,綿州知州尹袞《游西山》:“昨日東山今日西,西山遙望北山齊。仙云臺殿歸塵土,巖石猶存姓字題。揚子仙游不可從,涪西山下訪遺蹤。山靈不記千年事,回首東風勸力農?!币葑鳛榫d州父母官,感嘆學不了揚子仙游,只能在涪西山下訪其遺蹤。明朝曾任監(jiān)察御史的蘇民望《游西山》:“賞花時節(jié)近清明,策馬涪西一步瀛。仙花芝香春不老,龍池魚躍水常清。出塵風景追三島,入畫書臺勝五城。到此頓令心慮息,欲從禪侶學長生?!睍_,即揚雄讀書臺,只字未提子云亭。
2023年,綿陽決定原址恢復重建古子云亭。施工單位在清理揚雄讀書臺的臺基時,發(fā)現(xiàn)一處被埋的石壁,石壁上刻了一首詩,時間為“皇明嘉靖丁未”。據(jù)考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四川巡撫張時徹平定白草羌反叛,返回成都前途經綿州作該詩,綿州判官傅楫命石匠刻于石壁。

綿陽西山子云亭
張時徹《游西山》一詩,乾隆《直隸綿州志》也有收錄,石刻版與舊志版的唯一區(qū)別,在于石刻版多了20字的序言:“夢與高屋山登讀書臺,大題石壁,前四句夢中作也。”高屋山,即張時徹的故交高第,綿州人,官至云南按察副使,致仕后隱居綿州西山。讀書臺,即揚子云讀書臺。張詩的序言再次證明,明朝以前綿州西山有讀書臺無子云亭。
綿州古子云亭,其實是清代綿州人所建,民國初年綿陽紳首重建。劉禹錫寫《陋室銘》,以諸葛之廬、子云之亭自喻,子云之亭,此“亭”非亭,恐是代指揚雄簡陋的住所。
來源:南山舊聞
作者:南山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