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名稱:《紅山文明初探之一》
尺寸:78.5x78.5cm
材料:紙本、彩墨
創(chuàng)作年代:2025
戰(zhàn)友竇鴻將軍是中國著名的油畫家,全軍美展評委,以畫寫實大型軍事題材的油畫作品聞名于世。
我每有新文請其指正,都會得到將軍的鼓勵與轉發(fā)。昨天(4月6日——編者注)發(fā)新作《紅山文明系列之一》敬呈,本意是自己的心血來潮之作請他把把關,提些意見,將軍直接轉發(fā)朋友圈了!這是對我最大的肯定與鼓勵!
中央美院博士、油畫家仲清華來信:“鄭老師把兩個(版畫語匯與水墨技法)結合了我覺得特別好,有創(chuàng)新。”
著名作家、山東寧陽政協(xié)副主席愚石兄閱后來信:“鄭忠兄的紅山系列,是從形式到內(nèi)容的另一種探索,類似盾牌與頭骨的整體外觀,是藝術的隱喻,更是時空的箴言。筆墨的豐富表達與層疊轉化,是個體生命與歷史時空的碰撞、糾纏、吶喊直至爆發(fā)。兄弟是一位有思想的藝術家,而思想才是藝術長存的根本?!?/p>
《紅山文明初探之一》局部
江蘇省電視臺新聞中心資深編輯章峰來信:“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藝術的執(zhí)念有如黑暗里,或隱或現(xiàn)的一盞心燈,始終支撐著一顆澎拜跳動的心。將近半個世紀的曲折坎坷,他不禁在問,究竟是怎樣的藝術體驗和形式表達,才能探索出這其中真正的奧妙?是《米字格》、《顫音》,還是《谷音》、《海韻》、《甲骨紀事》、《帛書》、《紅山文明》……是!好像又不全是!啊,如海灘上的一串串腳印,當思想的大潮過后一切都會回歸平靜。就當是一個人藝術人生的驛站吧,當終日的勞作疲乏了、困頓了,這些曾經(jīng)的好伙伴,可能成為你釋疑解惑的好幫手,會輕聲地告訴你,堅持再堅持一會兒,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春)!”
這是我藝術長旅中的星光時刻??!

作品名稱:《紅山文明初探之二》
尺寸:78,5x55cm
材料:紙本、彩墨
創(chuàng)作年代:2025
人們常笑言我的工作室像座孤島,此刻案頭散落的“信箋”卻匯成星河。竇鴻將軍將《紅山文明系列之一》轉至朋友圈時,我正對著未干的墨跡怔忡——這組心血來潮的嘗試,竟讓軍旅畫家特有的嚴謹目光駐留。將軍素來以尺幅千里的軍事油畫著稱,能得到他的喜歡,也許是拙作里那些盾牌紋路與甲骨裂痕,恰好擊中了某種超越畫種的雄渾共鳴。
中央美院仲清華博士的點評讓我恍然:這些年游走于版畫刀痕與水墨氤氳之間,原來是在搭建跨媒介的虹橋。
正如愚石兄所言,那些層疊皴擦不僅是技法實驗,更是與五千年前紅山先民的時空對話。當紅山石碑上的圖騰、文字在宣紙上蘇醒,我分明聽見骨笛穿越新石器時代的顫音。
章峰老師以“海灘腳印”作喻最是貼切。從青澀的《米字格》到如今的文明探源,四十載春秋在畫布上壘起記憶的浮標,藝術何嘗不是西西弗斯的苦役與神話?所幸途中總有星光——或是前輩的提燈引路,或是知己的會心擊掌。這些溫暖饋贈,終將化作照亮下一個藝術驛站的炬火。




《紅山文明初探之二》局部
太陽正在升起,百年老銀杏樹的枝杈正在爆芽,小鳥兒們帶來春天的活力,新作的紙本在晨光下泛著蚌殼般的光暈,紅山文明的密碼在循循善誘,只是淺嘗而已,但我知道,當春光浸透工作室的每個角落,那些沉睡的古老紋樣,自然會在水墨中長出新的年輪。
文/鄭忠,來源:新意象水墨)
藝術家簡介

鄭忠,1962年生于江蘇海安,1979-1985年為海軍南海艦隊潛水員,1988年畢業(yè)于南通大學美術學院,1999年畢業(yè)于中央美院版畫系研究生班,2000-2004年任教于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1997年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美術名家”隆重推介。1998年北京文藝出版社出版吳冠中自傳《生命的風景》遴選鄭忠作品做封面,2002年為南通市檔案局審定為南通歷史上第144位歷史文化名人。
現(xiàn)為中國文化藝術協(xié)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日本國際藝術研究院會員,香港畫院研究員、中國太平洋學會海洋畫派研究會分會理事,北京中投文化院國畫院副院長,中國經(jīng)濟文化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國藝軒書畫院副院長。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