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則視頻,視頻中一個女孩被眾多的女孩圍毆,期間這個女孩一動不動,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仍舊被欺負了很久。

看到這樣的畫面,我不禁怒火叢生,一邊替那個被打的女兒抱不平,一邊也在不斷地譴責那些打人者。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在冷靜之后,我卻想到了另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被打的孩子之所以被打,似乎是缺乏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

因為她在被打的時候,并不懂得求助,也不懂得找機會快速地脫離對方的施暴范圍,而是如同木樁一樣待在原地,一動也不動。

所以說,家長在對孩子實施的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包含關(guān)于自我保護這方面的內(nèi)容,教會孩子自保方法,讓孩子擁有自保能力。

有些家長表示,現(xiàn)在國家不是也已經(jīng)為每個學校都配備了法制副校長嘛,像是教育孩子這樣的問題,還是交給學校吧,畢竟我們不是專業(yè)的,學校才是專業(yè)的。

擁有這樣思想的家長,其實是很可怕的,因為這明顯就是給自己的不負責找借口。

導(dǎo)致孩子受到欺負的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學校的“治安”不好,同時還存在孩子自身的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孩子為什么會被欺負?

梁啟超說過:“人生百年,立于幼學”。

如果家長在孩子小時候沒有注重對孩子的一些成長教育,那么孩子就可能會存在一些個體缺憾,從而導(dǎo)致容易被欺負。

1)孩子性格膽小

自古以來,受到欺負的大部分人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比較膽小。

為什么膽小的孩子會受到欺負呢?因為這些孩子膽小怕事,所以施暴者在欺負孩子的時候,不需要去擔心孩子的反抗、報復(fù)或是告發(fā)等因素。

因為膽小的孩子在受到欺負的時候,只會忍氣吞聲。

而導(dǎo)致孩子膽小的原因有很多,但絕大部分都是來自于家庭因素。

比如家長小時候?qū)τ诤⒆拥募彝ソ逃绞讲徽_,導(dǎo)致孩子的性格在成長的時候產(chǎn)生了缺陷,變得膽小怕事。

當然,有些孩子或許是因為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了一些對心理刺激較大的事情,從而產(chǎn)生了膽小的性格。

但是無論是何種原因,孩子膽小性格的形成,都是與家長是脫不開關(guān)系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孩子不擅交際

我們經(jīng)常能夠聽老輩人說“不要一個人走夜路”,其實這并不是什么鬼神之說。

而是在以前的舊時代,社會比較動蕩不安,一個人在晚上出門的時候,有可能會遇到搶劫等危險。

這也告訴我們?nèi)绻约旱慕浑H圈不夠大的話,那么就很容易受到他人的欺負。

在學校也是一樣,如果說孩子經(jīng)常在學校獨來獨往,沒有什么朋友,那么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會被欺負。

孩子受欺負的原因有兩個:

一是因為孩子沒有朋友,所以被欺負的時候?qū)儆趧輪瘟Ρ〉臓顟B(tài),更容易被成功欺負。

二是因為孩子過于孤獨,可能會被施暴者視為“孤傲”、“不近人情”等,從而激發(fā)起施暴者的施暴欲望。

另外,孩子不擅交際的話,其本身的很多言行舉止,都可能會受到他人的誤會,從而引發(fā)一些不必要的沖突,孩子就更有可能會遭到欺負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3)孩子不懂示強

現(xiàn)在的社會雖說是文明社會,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世界永遠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孩子在學校也是一樣。

孩子需要去展現(xiàn)出自己的實力,讓其他人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負的”,這樣才能夠避免一些來自他人的欺負。

但是,如果孩子不懂得去示強,在那些施暴者的眼中,孩子就成為了一個可以隨便欺負的“軟柿子”,從而就會產(chǎn)生欺負孩子的念頭。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如果孩子本身的實力夠強,能夠完全抵御來自他人的傷害,那么是不是就可以不用示強?

其實并不是的,因為孩子雖說能夠抵御來自他人的傷害,但是他人并不了解孩子的實力,所以同樣會來找孩子的麻煩。

而如果提前讓別人知道自己是不好惹的,社會復(fù)雜,孩子學會反抗,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被欺凌的可能。

林格倫說過:“兒童需要管教與指導(dǎo)”,家長一定要注意教會孩子一些有效的方法來保護自己,從而讓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教會孩子使用“首次效應(yīng)”來進行自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什么是“首次效應(yīng)

“首次效應(yīng)” 也叫 “第一印象效應(yīng)”,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今后交往關(guān)系的影響。

當孩子首次被欺負時,“首次效應(yīng)” 就可能產(chǎn)生作用。

比如孩子第一次被欺負時,如果家長或老師沒有及時干預(yù),這件事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負面印象,讓孩子陷入恐懼。

后續(xù)面對類似情況時,會因為這一首次印象,更害怕、怯懦,即便有機會改變被欺負的處境,也會因為首次留下的陰影而選擇逃避,默默忍受。

如果欺負者第一次得逞后未被制止,就會強化“欺負他沒事”的心理,變本加厲。

【舉例】:孩子A第一次被打后告訴老師,老師嚴肅處理,欺負者從此收斂;

孩子B第一次被打后家長說“別惹事”,他可能永遠學不會保護自己。

第一次的處理方式,往往決定了后續(xù)事態(tài)的發(fā)展方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如何教孩子利用“首次效應(yīng)”來保護自己?

?及時的向老師或家長求助

在孩子被欺負的時候,孩子要第一時間找到老師或是自己的家長求助,從而讓其他的孩子知道,“我是不好惹的”、“我敢于將你們欺負我的事情告訴老師或其他人,從而讓你們受到懲罰”等,從而杜絕施暴者的施暴念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注意鞏固自己的交際圈

要避免被欺負,孩子還需要主動地去擴大和鞏固自己的交際圈,讓其他的孩子知道“我的朋友很多”、“你們欺負我,就等于得罪了我這么多朋友,你們肯定不好過”,從而讓施暴者不敢輕易地欺負孩子。

?增強自身的實力

施暴者的施暴對象,一般都是比較好欺負的。而如果孩子一身的“腱子肉”,那么一般都不可能成為施暴者的欺負對象。

因為滿身“腱子肉”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惹不起”。所以,家長要注意引導(dǎo)孩子強身健體。

當然,并不是說孩子一定要身強力壯,也可以讓孩子變得開朗外向、八面玲瓏等,這樣就會給人一種“這個人很厲害”的感覺,從而不會去主動欺負孩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jié)語

良好的利用“首次效應(yīng)”,讓施暴者在第一眼看到孩子的時候,就無法萌生欺負孩子的念頭,這才是最好的杜絕校園霸凌的方式,也是孩子最佳的自保方法,將施暴者的施暴念頭完全扼殺在萌芽之中。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權(quán)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