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大師蕭楷成
三慶會
1911年,在成都悅來茶園,成立了川劇史上第一個大型聯(lián)合劇社三慶會。這標志著,川劇有了正式舞臺。
三慶會雖由“戲圣”康芷林創(chuàng)立,但卻得蕭楷成的鼎力相助,共推川劇名家楊素蘭為會長。1921年楊素蘭去世,康芷林繼任會長。1930年康芷林去世,唐廣體、蕭楷成相繼成為會長。蕭楷成擔三慶會大任十六年,至1946年四肢癱瘓息影舞臺為止??梢哉f,蕭楷成一生為三慶會嘔心瀝血,為川劇的繼承、革新、發(fā)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蕭楷成
蕭楷成“三絕”
蕭楷成(1878—1950),名模,又名金華,字楷臣,崇慶縣(今崇州市)大東街人。蕭楷成自幼受父兄熏陶,特別喜好川劇。16歲時拜鼓師秦仙帆學習場面,深得川劇音樂之精髓。后經(jīng)名師劉育三指點,改習小生,此后搭各家戲班演出,均是臺柱演員。
于川劇繼承革新發(fā)展而言,蕭楷成有三事非同凡響:一是自家演藝精湛,二是盡心推動三慶會的發(fā)展壯大,三是大力培養(yǎng)川劇人才。
蕭楷成演藝精湛,其做功更讓人嘖嘖稱贊,當時人稱他有“三絕”。

蕭楷成出演海報
一絕鉆風箱。箱高一米多,僅能容一人。他穿著寬大飄蕩的小生褶子飛身躍入,不牽不掛,動作干凈利落。
二絕顫肌肉。為刻畫人物心理,他可以讓臉上肌肉適情顫動,讓觀眾目眩心搖,此絕在《姑蘇臺》中表現(xiàn)劇中人勾踐受辱歸來后的復雜心情時最為出神入化。
三絕是三位一體的空轉(zhuǎn)。為適合劇情,增加看點,他常頭甩長發(fā)、手持皂靴、單足獨立地不停旋轉(zhuǎn)。沒有扎實的基本功,難能如此。一次他同名旦瓊蓮芳合演,瓊蓮芳有意考驗他的功夫,故意增加過場,拖延時間,他卻堅持旋轉(zhuǎn),致使演出更加精彩,一時傳為佳話。
正是由于他精湛的表演藝術(shù),許多劇目也才扣人心弦。
蕭楷成與川劇發(fā)展
蕭楷成在擔任三慶會會長期間,極力推動三慶會的發(fā)展,使得三慶會成為川劇發(fā)展的主力軍。
1935年,三慶會與又新舞臺的演員們在重慶章華大戲院聯(lián)合演出,一時名角云集。演出之余,成渝兩地演員常于蒙江茶鋪聚會,由蕭楷成與張德成主持,互相交流演出技藝。三慶會在章華大戲院演出時間較長,由于表演藝術(shù)異彩紛呈,所以相當火爆。
1936年秋,蕭楷成率三慶會回到闊別6年的成都,仍在悅來茶園演出??谷諔?zhàn)爭全面爆發(fā)后,三慶會上演連臺戲《濟公活佛》一百本,一本演三天。蕭楷成主演濟公,常將新聞編成唱詞,在每本戲中插入演唱,宣傳抗日。川劇的現(xiàn)實主義風格也因此體現(xiàn)得更加完美。

川劇大師蕭楷成《濟公傳》劇照
1940年,三慶會在成都舉辦成立三十周年慶典,其主題為“三慶會,重興大光明”。蕭楷成對這次慶典可謂精心組織,先是刊出啟事,向社會征求詩詞書畫以擴大影響。文化知名人士積極響應,先后有張大千、黃敬余、林君墨、余中英等題詩題詞。后又舉行三天的盛大演出。演出的戲目極有意思,分別用八出戲《三仙賜棗》《慶賀樂臺》《會友請援》《重臺分別》《興漢圖》《大鬧齊庭》《光武山》《明珠緣》湊成慶典主題。慶典演出非常成功,極大地提振了三慶會全體藝人的精神。
正是因為蕭楷成的大力推動,川劇戲班,以三慶會為魁首,風頭最旺。
1946年冬,蕭楷成因四肢癱瘓,辭任三慶會長。作為一個川劇大師,蕭楷成對川劇的另一大貢獻便是培養(yǎng)了一大批川劇人才。三慶會成立的第二年,蕭楷成出任升平堂堂長,主持教務。升平堂是三慶會培養(yǎng)會員弟子的教育機構(gòu),在他的主持下,升平堂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川劇人才。
在他繼任三慶會長后,經(jīng)常將演員集合起來,由他“坐桶子”(打小鼓),指揮合唱一折戲,比如《絳霄樓》,各類角色按照行當(生、旦、丑等)一人接唱一句,輪流唱完,在聯(lián)歡娛樂中互相觀摩,以提高大家的藝術(shù)水平。每隔一段時間,他又組織演員聽評書,由善講故事的王文明(文武老生)講《三國》《水滸》《封神演義》,規(guī)定會中年少者一律要聽。在他的精心培養(yǎng)下,一大批川劇名家如溫玉林、李開泉、王成康、司徒慧聰、陳潤身等脫穎而出。
1949年12月,劉鄧大軍進駐成都,蕭楷成強支病體上街歡迎解放軍。1950年7月20日,蕭楷成辭世,享年72歲。他雖然離開了人世,但他塑造的許多形象依然在川劇里熠熠生輝。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崇州市地方志辦公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