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
是中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之一
100多年來
這里走出了無數(shù)風云人物
成為各行各業(yè)中的佼佼者

圖源清華大學微信
其中
不少人就來自福建福州
他們或是經(jīng)濟泰斗
或是文學巨匠
又或是航空先驅(qū)
今天就帶大家一起走進
清華大學的福州“朋友圈”
了解那些關(guān)于家與國、青春與愛情
科學與藝術(shù)、勇敢與堅持的久遠往事
陳岱孫
·孤獨者:平靜的閃耀·

1997年7月27日,一個老人平靜地走完了97年的閃耀人生。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對護士說:“這里是清華大學。”這位老人,就是陳岱孫。
陳岱孫出生于福州螺洲鎮(zhèn)店前村。1918年夏,陳岱孫參加了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在上海的插班生考試,考入高等科三年級。1920年夏,陳岱孫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清華學校畢業(yè)。1926年3月,他獲得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1927年,陳岱孫回國,到清華經(jīng)濟系執(zhí)教,成為學校最年輕的教授之一。1928年,他擔任經(jīng)濟系主任。1929年,他就任法學院院長,同時成為教授會、校務會議、評議會成員,開始參與校務管理。
后來,陳岱孫任清華第二、三、四屆工會主席。1952年院系調(diào)整時,陳岱孫調(diào)往中央財經(jīng)學院,離開了清華。1984年,他被聘為清華經(jīng)管學院首批名譽教授。自1981年清華校友總會恢復活動以來,陳岱孫先后擔任副會長、名譽會長,為聯(lián)絡海內(nèi)外清華學子加強彼此間的聯(lián)系與交流、關(guān)心母校發(fā)展付出了很多心血,他是為母校工作服務年限最長、貢獻最大的校友之一。
林恒
·犧牲者:青春的光華·

林恒是林徽因的弟弟,1916年生。他的爺爺林孝恂、二爺爺林孝寬,都參加過公車上書,資助過“戊戌六君子”。林恒的堂叔林尹民、林覺民,族叔林文,均是革命烈士,并稱為“黃花崗三林”。林恒的父親林長民,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家、外交家。
在這樣的家族中成長,1935年,林恒從老家福州到北京報考清華大學機械系?!耙欢ぞ拧边\動爆發(fā)時,林恒毅然放棄清華的學業(yè),報考了航空學校,成為中央航空學校第十期學員。
結(jié)業(yè)后,林恒來到成都,執(zhí)行飛行任務。1941年3月14日,日軍再次對成都發(fā)動空襲。當天中午,中國空軍第三、第五大隊共31架飛機在雙流上空與12架日軍零式戰(zhàn)機遭遇,林恒冒著槍林彈雨,駕駛剛從蘇聯(lián)接收回來不久的伊153型新式飛機升空作戰(zhàn)。由于敵我雙方機型性能相差懸殊,我方損失慘重,林恒在擊落日軍一架飛機后,不幸頭部中彈,墜機于雙流南門一帶,年僅25歲。
·風骨者:福州的女兒·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出生。1914年,林徽因與祖父赴京,1916年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學,因建筑系不收女生而改報美術(shù)系,輔修了建筑系課程。1927年夏,林徽因從賓大美術(shù)系畢業(yè)后,又入耶魯大學戲劇學院學習舞臺美術(shù)設計半年,1928年8月回國任教。
1946年,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一起創(chuàng)辦清華大學建筑系。她以病骨支起中國建筑史的脊梁,在肺癆的喘息聲里丈量唐宋飛檐的弧度,于烽火連天中守護營造學社的星火。
抗戰(zhàn)期間,炮火連天滿目瘡痍,林徽因拒絕出國,決意共赴國難。年幼的兒子梁從誡問道:“媽媽,日本人打進來了怎么辦?”林徽因從容一笑,堅定地說:“中國的讀書人,總有最后一條路,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
2024年5月18日,林徽因入學賓夕法尼亞大學100周年之際,賓大向她追授建筑學學位,舉辦慶典向她致敬,致敬這位建筑師、這位福州女兒的非凡成就。
戳下圖
查看原文
冰心
·奠基者:童心的澄澈·

冰心原名謝婉瑩,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烏山腳下的隆普營。1913年,冰心隨父遷居北京,1923年進入燕京大學。
1926年,冰心先后在燕京大學、北平女子文理學院和清華大學國文系任教。冰心在清華任教期間,由于心直口快無遮無攔,留下了許多趣聞軼事。季羨林回憶當年在清華三院旁聽冰心講課的情景時,就生動地寫道:“同北大不—樣,清華報考時不必填寫哪一個系,錄取后任你選擇……當時旁聽之風甚盛,授課教師大多不以為忤,聽之任之。但也有碰釘子的時候。當時冰心女士蜚聲文壇,名震神州,清華請她來教一門什么課。學生中追星族也大有人在,我也是其中之一。我們都到三院去旁聽,屋子里面座無虛席,走廊上也站滿了人。冰心先生當時不過三十二三歲,頭上梳著一個信基督教的婦女王瑪麗張瑪麗之流常梳的纂,盤在后腦勺上,滿面冰霜,不露一絲笑意,一登上講臺,便發(fā)出獅子吼:‘凡不選本課的學生,統(tǒng)統(tǒng)出去!’我們相視一笑,伸伸舌頭,立即棄甲曳兵而逃……”
冰心與清華的淵源深厚。她不僅本人曾在清華任教,她的丈夫吳文藻、長子吳平均畢業(yè)于清華。1929年6月15日,冰心與吳文藻在燕京大學的臨湖軒舉行了婚禮,至1985年吳文藻離世,兩人攜手相伴、相濡以沫,共度了半個多世紀。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逝世。
侯德榜
·奉獻者:盡瘁的“老馬”·

1890年8月9日,侯德榜出生于福建閩縣南臺坡尾村。1911年,立志科學救國的侯德榜辭去工作,考入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堂,以10門功課1000分的優(yōu)異成績譽滿清華園。1913年,侯德榜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化工,1918年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深造,1921年獲博士學位。同年10月,他回國擔任永利堿廠技師長兼制造部部長,開始半個多世紀的科學救國和實業(yè)救國的人生歷程。
1926年6月29日,堿廠終于生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純堿。同年8月,侯德榜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為中國贏得了一枚金質(zhì)獎章,并被評價為“中國近代工業(yè)進步的象征”。
1941年,侯德榜成功創(chuàng)造了“侯氏制堿法”,他因此被英國皇家化工學會和美國化學工程學會評為名譽會員,成為世界制堿科學和純堿生產(chǎn)工程的權(quán)威。
1974年8月26日,侯德榜院士去世。這匹“不辭羸病臥殘陽”的老馬,走完了他為國家鞠躬盡瘁的一生。
張鈺哲
·觀測者:遠去的星辰·

1902年2月16日,張鈺哲出生在福建閩侯縣城一個職員的家庭。1919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清華,1923年赴美留學,1929年獲芝加哥大學天文學博士學位。
這位福州籍天文學泰斗,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以紙筆為舟、數(shù)據(jù)為槳,于紫金山巔建立起中國現(xiàn)代天文學的燈塔。1934年,《天文學論叢》出版,這是張鈺哲的重要科普文集之一。他發(fā)現(xiàn)的第1125號小行星“中華星”,讓華夏之名鐫刻于銀河。
1949年9月,張鈺哲積極參與紫金山天文臺的重建工作。1950年,張鈺哲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一直在紫金山天文臺工作到1984年。1978年,國際天文學界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將美國哈佛大學天文臺1976年10月23日發(fā)現(xiàn)的一顆新星命名為“張鈺哲星”,編號為第2051號。
1986年7月21日,張鈺哲院士去世。在張鈺哲院士辭世三十三載后,清華大學天文系成立。
戳下圖
查看原文
施嘉煬
·淡泊者:沉默的高貴·

1902年9月16日,施嘉煬出生于福州。1915年,年僅13歲的施嘉煬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3年,施嘉煬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1928年學成回國,在母校工程系任副教授。此后,他就再也沒有離開清華了。
1930年,施嘉煬任土木工程系主任。1931—1934年,施嘉煬兼任清華大學工務委員會主任。七七事變后,西南聯(lián)大成立,施嘉煬任清華工學院院長,兼任西南聯(lián)大工學院院長,為西南地區(qū)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貢獻。
1980年,施嘉煬創(chuàng)立了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并創(chuàng)辦了《水力發(fā)電學報》,為國家水電事業(yè)的發(fā)展出謀劃策。
2001年12月23日,百歲高齡的施嘉煬在北京與世長辭。他是清華歷史上連續(xù)服務年限最長的教授,也是清華工科教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
沈元
·開拓者:航空的先驅(qū)·

1916年4月,沈元生于福州市。1935年,沈元被英華中學保送到燕京大學化學系。由于當時燕京大學并沒有他所想學的工科,1936年夏,沈元報考了清華大學機械系學習航空工程。當年清華全校錄取新生300名,沈元入學考試成績是第三名。
1946年夏天,他謝絕了英國大學待遇優(yōu)厚的聘請,回到祖國任教于清華航空工程學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1948年12月,一批進步教授在教授會上,反對國民黨反動派搬遷清華的陰謀。沈元參加了護?;顒?。1951年,清華大學成立航空工程學院,沈元被任命為院長。
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diào)整,清華航空工程學院調(diào)出,組建北京航空學院(現(xiàn)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36歲的沈元被任命為副院長。1958年,他率領(lǐng)全校師生自行設計建造了中國第一座中型超聲速風洞。1980年,他擔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院長,1982年11月起任名譽校長。2004年5月30日,沈元院士在北京去世。
吳敏生
·教育者:為政的俯仰·

有這樣一位福州清華校友,他把前半生獻給了母校清華,把后半生獻給了家鄉(xiāng)福州。他就是福州大學原校長吳敏生。
吳敏生1946年8月出生于平潭。19歲時,吳敏生考取清華大學機械系。1970年畢業(yè)后,吳敏生留校工作,歷任清華大學黨辦副主任、機械系黨委副書記等職務。1993年起他擔任清華教務長,后兼任清華研究生院副院長。
在清華任職期間,吳敏生負責領(lǐng)導學?!?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的教學工作,在國內(nèi)率先提出建設“精品課程”,創(chuàng)設工業(yè)訓練中心、教學研究與培訓中心、注冊中心等機構(gòu)。他還負責籌建清華唯一異地辦學機構(gòu)——深圳研究生院,并任首任院長。
2002年8月,經(jīng)福建省委與清華大學會商,吳敏生出任福州大學校長。2002年8月21日,吳敏生抵榕。這一天距他北上清華求學,時隔整整37年。
在吳敏生任福大校長期間,他提出創(chuàng)建“東南強?!钡哪繕撕汀皟蓚€階段四步走”的戰(zhàn)略步驟,還推動提煉了福州大學校訓和“三種精神”。
2019年9月7日,他因病猝然去世。
戳下圖
查看原文
文字 林瑩
新媒體編輯 徐強
監(jiān)制 蘭超 邱泉盛
福州晚報新媒體出品,資料來源:清華校史館官網(wǎng)、清華大學黨建網(wǎng)、清華大學新聞網(wǎng)、清華大學校友總會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關(guān)注福州晚報,獲取更多資訊
點亮和
轉(zhuǎn)發(fā)分享更多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