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釣蛤蟆的少年》是一個由真實事件演繹的作品,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個關(guān)于青少年抑郁、成長與救贖的故事?!拔摇迸既婚g與愛人患抑郁癥的侄子“十一”相遇,兩個人在陰差陽錯中共同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夏天。這段經(jīng)歷,既是十一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旅程,也是“我”這個“30歲的大孩子”與“15歲的孩子”相互看見、共同成長的心靈之旅。
十一患病源于與父母之間難以跨越的情感鴻溝。父母的愛毋庸置疑,卻困囿于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將“競賽”“學(xué)習(xí)”視為孩子成長的唯一路徑,用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為孩子規(guī)劃未來。他們傾其所有,卻忽略了孩子內(nèi)心最渴望的——理解與尊重。
這種情感的錯位并非個例。許多父母的“愛”接近于“控制”,用“為你好”給孩子套上羈絆。這種以愛之名的束縛成為壓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時代的發(fā)展,讓青少年的世界前所未有地豐富,卻也讓他們在信息的洪流中迷失自我。面對這樣的困境,一味的打壓和禁止只會適得其反。成年人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dǎo)他們辨別善惡,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教育也是貫穿全書的重要議題。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中有用分數(shù)和排名衡量孩子的價值。這種工具化的教育方式不僅壓抑了孩子的天性,也讓他們失去了對知識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教育的本質(zhì)是培養(yǎng)一個完整的人。除了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體魄、正直的品格和終身學(xué)習(xí)的能力。只有回歸教育的本質(zhì),才能讓孩子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穩(wěn)、更遠。
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一個生病孩子的故事,更多的是講人如何在大千世界好好經(jīng)營自己。在《釣蛤蟆的少年》中,“十一”更像是一個象征,像失聲的夜晚,他抑郁了,他長大了,他深陷泥淖,他以為的“正確”成了別人眼中的“錯誤”,他不知道該怎么做……好在,在漆黑的夜空里也有星星閃亮,甚至,他知道自己只有成為一顆星星,才能照亮日漸昏聵的自身。這很難,但對于一個被疾病困擾的孩子來說,不得不去做。這很難,但對于自身同樣被思想或者觀念束縛、局限的成人來說,一定要去做。
對于成年人而言,幫助孩子走出抑郁的陰霾,同樣需要勇氣和智慧。需要放下成見,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孩子的需求,給予他們真正的尊重和支持。只有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光明。
世界未曾偏頗,太陽每天都升起。讀完這些潮濕的文字,我想,假如人們的心中一定會有傾盆大雨,那么,也請同樣期待雨后屬于自己的彩虹吧。
原標題:《讀書 | 雨后會有屬于自己的彩虹——讀《釣蛤蟆的少年》》
欄目編輯:郭影 文字編輯:史佳林
來源:作者:圖南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