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害人意圖通過不法手段使其因涉嫌犯罪而被羈押的親屬免于刑事處罰,其被騙財物具有不法性,應予收繳。

被害人基于不法意圖被騙的財物能否收繳。
2019年12月、2020年2月,李某、邱某先后找到杜某,要求杜某幫忙將其二人因涉嫌刑事犯罪被羈押的丈夫宋某、吳某從看守所釋放出來。杜某在明知自己沒有能力辦理的情況下,仍承諾可以為宋某、吳某辦理取保候?qū)?,并稱“撈人”需要活動費用,事情若辦不成,錢可退回。隨后,杜某以請領導吃飯、節(jié)日送禮等為由,向李某、邱某索要錢款共計118萬元,其中大部分錢款用于其個人還貸和日常開銷。
2020年5月,在“撈人”一事無結果的情況下,李某、邱某多次要求杜某退錢,但杜某表示可以繼續(xù)操辦,讓其二人等結果,并以各種理由拒絕退錢。南雄市人民檢察院以杜某犯詐騙罪提起公訴。

南雄市人民法院一審認為,被告人杜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騙取他人財物,數(shù)額特別巨大,其行為構成詐騙罪。被害人李某、邱某意圖通過不法手段使其因犯罪被羈押的親屬免于刑事處罰,其二人被騙取的財物應予收繳。根據(jù)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及被告人犯罪的事實、性質(zhì)、情節(jié)和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判處杜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處罰金10萬元;依法追繳杜某的違法所得118萬元,予以沒收,上繳國庫。韶關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維持原判。
與一般詐騙案件被害人不同的是,請托型詐騙案的被害人主觀上具有違法意圖,客觀上存在引發(fā)其他犯罪的危險。本案審理經(jīng)充分考量案涉“花錢撈人”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等多方面因素,嚴格把握相關法律規(guī)范意旨和價值取向,明確個人財產(chǎn)成為刑法保護對象的前提是具備合法性,依法判處收繳被害人基于不法意圖被騙的財物,在依法嚴厲打擊相關詐騙犯罪的同時,以公正裁判輸出正確價值導向,引領良好社會風尚。



被騙財物具有不法性
不應納入刑法保護范圍
近年來,類如本案的請托型詐騙犯罪案件并不鮮見,不法分子抓住被害人“撈人心切”的心理,虛構人脈關系和身份背景,承諾能幫助被害人家屬減輕或免于刑事處罰,騙取被害人信任從而實施詐騙,不僅損害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還嚴重影響司法機關的形象和權威。
本案審理,對被害人出于以違規(guī)辦理取保候?qū)從康亩或_的財物予以收繳,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量:
其一,被害人所實施的行為具有不法性,不具備返還請求權。根據(jù)民法關于不法原因給付制度的原理和精神,給付者實施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或者是違背公序良俗的給付行為,即已將自身處于法律法規(guī)或者道德秩序之外,故其給付行為具有不法性,不應受到法律保護。本案被害人是基于違規(guī)辦理取保候?qū)彽牟环▌訖C,主動將財物給付給被告人,該給付行為顯然不具有合法性,不應受到法律保護,也據(jù)此不具備返還請求權。
其二,被騙財物具有不法性的,不應納入刑法保護范圍。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六十四條的規(guī)定,對被害人的合法財產(chǎn)應當及時返還,即明確應當返還的財產(chǎn)要具有合法性。本案被害人被詐騙的財物是基于辦理嚴重違法事項的主觀意圖而給付,該給付財物具有不法屬性,故不屬于刑法保護的合法財產(chǎn)范疇。
其三,依法沒收被害人被騙的違法用途的錢款,更有利于維護法律秩序,實現(xiàn)法律的規(guī)范指引作用。本案兩名被害人是為追求涉嫌違法犯罪的不正當利益,請托被告人通過行賄等手段實施與法律相違背的行為,導致最終被騙,如果法律幫助此類被害人追回被騙財物,等于變相肯定了此種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合法性,會助長、滋生違法請托事項。
綜上,禁止基于不法意圖被騙的財物予以返還,有助于防止違法請托事項或者類似不法行為的發(fā)生,也可避免被害人在實現(xiàn)不法利益后又濫用訴權請求返還已給付的財物,以實現(xiàn)法律對此類行為的預防效果,有利于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審核:黃慧辰
編校:邵靜紅 余淑嫻
編寫:黃健婷 劉曉欣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