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統(tǒng)一了北方之后,公元578年,北周開始南征,跟南陳爭奪淮南地區(qū)。
公元579年,北周韋孝寬帶兵南征,攻克了南陳的壽陽,廣陵,南陳淮南地區(qū)大勢已去,于是長江以北的南陳百姓和士兵都撤到了長江以南。至此南陳再次丟失了淮南。
我們今天就來讀一讀《資治通鑒》上記載的北周南征,南陳丟掉淮南這段歷史。

《資治通鑒》原文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十年(戊戌,公元五七八年)
九月,乙巳,立方明壇于婁湖。戊申,以揚州刺史始興王叔陵為王官伯,臨盟百官。
甲寅,上幸婁湖誓眾。乙卯,分遣大使以盟誓班下四方,上下相警戒。
己丑,周以河陽總管滕王逌為行軍元帥,帥眾入寇。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十一年(己亥,公元五七九年)
春,正月,癸巳,周主受朝于露門,始與群臣服漢、魏衣冠;大赦,改元大成。置四輔官:以大冢宰越王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公李穆為大左輔,大司馬隨公楊堅為大后承。
二月,癸亥,上耕藉田。
周下詔,以洛陽為東京;發(fā)山東諸州兵治洛陽宮,常役四萬人。徒相州六府于洛陽。
周罷南伐諸軍。
辛卯,初用大貨六銖錢。
八月,庚申,天元如同州。
丁卯,上閱武于大壯觀。命都督任忠?guī)洸津T十萬陳于玄武湖,都督陳景帥樓艦五百出瓜步江,振旅而還。
壬申,周天元還長安。甲戌,以陳山提、元晟并為上柱國。
戊寅,上還宮。豫章內(nèi)史南康王方泰,在郡秩滿,縱火延燒邑居,因行暴掠,驅(qū)錄富人,征求財賄。上閱武,方泰當(dāng)從,啟稱母疾不行,而微服往民間淫人妻,為州所錄。又帥人仗抗拒,傷禁司,為有司所奏。上大怒,下方泰獄,免官,削爵土,尋而復(fù)舊。
壬午,周以上柱國畢王賢為太師,郇公韓業(yè)為大左輔。九月,乙卯,以酆王貞為大冢宰。以鄖公韋孝寬為行軍元帥,帥行軍總管杞公亮、郕公梁士彥寇淮南。仍遣御正杜杲、禮部薛舒來聘。
冬,十月,壬戌,周天元幸道會苑,大醮,以高祖配醮。初復(fù)佛像及天尊像,天元與二像俱南面坐,大陳雜戲,令長安士民縱觀。
甲戌,以尚書仆射陸繕為尚書左仆射。
十一月,辛卯,大赦。
周韋孝寬分遣杞公亮自安陸攻黃城,梁士彥攻廣陵。甲午,士彥至肥口。
乙未,周天元如溫湯。
戊戌,周軍進圍壽陽。
周天元如同州。
詔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淳于量為上流水軍都督,中領(lǐng)軍樊毅都督北討諸軍事,左衛(wèi)將軍任忠都督北討前軍事,前豐州刺史皋文奏帥步騎三千趣陽平郡。
壬寅,周天元還長安。
癸卯,任忠?guī)洸津T七千趣秦郡;丙午,仁威將軍魯廣達帥眾入淮;是日,樊毅將水軍二萬自東關(guān)入焦湖,武毅將軍蕭摩訶帥步騎趣歷陽。戊申,韋孝寬拔壽陽,杞公亮拔黃城,梁士彥拔廣陵;辛亥,又取霍州。癸丑,以揚州刺史始興王叔陵為大都督,總水步眾軍。
丁巳,周鑄永通萬國錢,一當(dāng)千,與五行大布并行。
十二月,戊午,周天元以災(zāi)異屢見,舍仗衛(wèi),如天興宮。百官上表,勸復(fù)寢膳。甲子,還宮,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宮人、外命婦,大列伎樂,初作乞寒胡戲。
乙丑,南、北兗、晉三州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歷陽、沛、北譙、南梁等九郡民并自拔還江南。周又取譙、北徐州。自是江北之地盡沒于周。
周天元如洛陽,親御驛馬,日行三百里,四皇后及文武侍衛(wèi)數(shù)百人并乘驲以從。仍令四后方駕齊驅(qū),或有先后,輒加譴責(zé),人馬頓仆,相及于道。
癸酉,遣平北將軍沈恪、電威將軍裴子烈鎮(zhèn)南徐州,開遠將軍徐道奴鎮(zhèn)柵口,前信州刺史楊寶安鎮(zhèn)白下。戊寅,以中領(lǐng)軍樊毅都督荊、郢、巴、武四州水陸諸軍事。己卯,周天元還長安。
貞毅將軍汝南周法尚,與長沙王叔堅不相能。叔堅譖之于上,云其欲反。上執(zhí)其兄定州刺史法僧,發(fā)兵將擊法尚。法尚奔周,周天元以為開府儀同大將軍、順州刺史,上遣將軍樊猛濟江擊之。法尚遣部曲督韓朗詐降于猛,曰:“法尚部兵不愿降北,人皆竊議,欲叛還。若得軍來,自當(dāng)?shù)垢辍!泵鸵詾槿?,引兵急趨之。法尚陽為畏懼,自保江曲,?zhàn)而偽走,伏兵邀之。猛僅以身免,沒者幾八千人。
《資治通鑒》譯文
太建十年(戊戌,公元578年)
九月,乙巳(十一日),陳朝在婁湖建立方明壇。戊申(十四日),任命揚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為王官伯,和朝廷百官立盟效忠皇室。
甲寅(二十日),陳宣帝駕臨婁湖對眾官盟誓。乙卯(二十一日),分派大使將盟誓對全國宣布,使上下互相告誡防備。
戊子(二十五日),陳朝任命尚書左仆射陸繕為尚書仆射。
十二月,甲子(初二),北周任命畢王宇文賢為大司空。
己丑(二十七日),北周任命河陽總管滕王宇文逌為行軍元帥,率眾侵犯陳朝。
太建十一年(己亥,公元579)
春季正月,癸巳(初一),北周國主在宮室最里面的正門接受百官的朝拜,開始和群臣穿戴漢、魏時代的衣帽;大赦全國,改年號為大成。設(shè)置四名輔助皇帝的官職;任命大冢宰越王宇文盛為大前疑,相州總管蜀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公李穆為大左輔,大司馬隨公楊堅為大后承。
二月,癸亥(初二),陳宣帝到藉田舉行耕種儀式。
北周停止南征的軍事行動。
辛卯(初二),陳朝開始使用六銖錢的大錢幣。
八月,庚申(初一),天元皇帝去同州。
丁卯(初八),陳朝宣帝在大壯觀閱兵。命令都督任忠率領(lǐng)十萬步騎兵在玄武湖列陣,都督陳景統(tǒng)率五百艘樓船出瓜步江,整頓部隊而返。
壬申(十三日),北周天元皇帝回長安。
甲戌(十五日),任命陳山提、元晟兩人為上柱國。
戊寅(十九日),陳宣帝回宮。豫章內(nèi)史南康王陳方泰,在郡里服官任期已滿,縱火焚燒城里的房屋,并進行兇暴的搶掠,驅(qū)趕逮捕富人,搜括財富強索賄賂。宣帝閱兵時,陳方泰應(yīng)當(dāng)隨從,卻啟奏說母親有病不能隨同,然而穿了普通衣服到民間奸污別人的妻子,被州官逮捕。又曾領(lǐng)人帶著兵器抗拒官府,打傷禁司,被官吏奏報給宣帝。宣帝勃然大怒,將陳方泰投入牢獄,免官,取消他的爵號和封地,不久又都恢復(fù)如前。
壬午(二十三日),北周任命上柱國畢王宇文賢為太師,郇公韓業(yè)為大左輔。九月,乙卯(二十七日),任命王宇文貞為大冢宰。任命鄖公宇文孝寬為行軍元帥,率領(lǐng)行軍總管杞公宇文亮、公梁士彥入侵淮南。仍派御正杜杲、禮部薛舒到陳朝聘問。
冬季十月,壬戌(初四),北周天元皇帝駕臨道會苑,舉行禱神除災(zāi)的祭祀,以周高祖配祀。開始恢復(fù)佛像和天尊像,天元皇帝的造像和上述的兩像都是面南而坐,布置了大批雜戲,讓長安的士民隨意觀賞。
甲戌(十六日),陳朝任命尚書仆射陸繕為尚書左仆射。
十一月,辛卯(初四),陳朝大赦全國。
北周韋孝寬分別派遣杞公宇文亮從安陸進攻黃城,梁士彥進攻廣陵。甲午(初七),梁士彥到肥口。
乙未(初八),北周天元皇帝去驪山的溫泉。
戊戌(十一日),北周軍隊進攻并包圍壽陽。
北周天元皇帝去同州。
陳宣帝詔令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淳于量為上流水軍都督,中領(lǐng)軍樊毅都督北討諸軍事,左衛(wèi)將軍任忠都督北討前軍事,前豐州刺史皋文奏率領(lǐng)三千步騎兵進取陽平郡。
壬寅(十五日),北周天元皇帝回長安。
癸卯(十六日),陳朝的任忠率領(lǐng)七千步騎兵進取秦郡;丙午(十九日),仁威將軍魯廣達率軍進入淮河一帶。同一天,樊毅率領(lǐng)二萬水軍從東關(guān)進入焦湖,武毅將軍蕭摩訶率領(lǐng)步騎兵進取歷陽。戊申(二十一日),北周的的韋孝寬攻克壽陽,杞公宇文亮攻克黃城,梁士彥攻克廣陵;辛亥(二十四日),又攻取霍州。癸丑(二十六日),陳朝任命揚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為大都督,總轄水步諸軍。
丁巳(三十日),北周鑄造永通萬國錢,以一當(dāng)千,和五行大布一并流通。
十二月,戊午(初一),北周天元皇帝因為一再出現(xiàn)災(zāi)異現(xiàn)象,不用儀仗和護衛(wèi),去天興宮齋戒。朝廷百官對他上表,勸他恢復(fù)睡覺用膳。甲子(初七),天元皇帝回宮,在正武殿召集百官、宮人、宮廷外臣以下的母親、妻子,擺開了許多雜技歌舞,初次演出西域地方的“乞寒”戲。
乙丑(初八),南兗州、北兗州、晉州以及盱眙、山陽、陽平、馬頭、秦、歷陽、沛、北譙、南梁等九郡的百姓一齊離開當(dāng)?shù)胤祷亻L江以南地區(qū)。北周又得到譙、北徐州。此后長江以北的地方都并入北周。
北周天元皇帝去洛陽,親自駕馭驛馬,一天走三百里,四位皇后以及文武侍衛(wèi)幾百人乘驛馬在后面跟從。又命令四位皇后和自己并駕齊驅(qū),走得有先后時,便加以斥責(zé),弄得人困馬乏跌倒在地,一路上接連不斷出現(xiàn)。
癸酉(十六日),陳朝派平北將軍沈恪、電威將軍裴子烈鎮(zhèn)南徐州,開遠將軍徐道奴鎮(zhèn)守柵口,前信州刺史楊寶安鎮(zhèn)守白下。戊寅(二十一日),任命中領(lǐng)軍樊毅都督荊、郢、巴、武四州的水陸軍務(wù)。已卯(二十二日),北周天元皇帝回長安。
陳朝的貞毅將軍汝南周法尚,與長沙王陳叔堅不和,陳叔堅在皇帝面前說周法尚的壞話,說他要謀反,陳宣帝逮捕了周法尚的哥哥定州刺史周法僧,發(fā)兵準備討伐周法尚。周法尚投降北周,北周天元皇帝任命他為儀同大將軍、順州刺史,陳宣帝派將軍樊猛渡過長江去攻打他。周法尚派部曲督韓朗向樊猛假投降,說:“周法尚部下的士兵不愿意向北周投降,人們都私下議論,要叛變返回陳國。如果能派軍隊來,就會掉轉(zhuǎn)矛頭對周法尚造反?!狈驼J為他的話很對,便率軍急攻周法尚。周法尚表面裝作畏懼,自保江曲,交戰(zhàn)后假裝退兵,實際上埋伏了士兵向樊猛攔擊,樊猛僅僅單身脫逃,損失的軍隊幾乎有八千人。
關(guān)于這段的歷史解讀請參看本公號同期發(fā)布文章:
歡迎加入知識星球,一起探討感興趣的歷史教育話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