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興趣是審美活動的動力》一文中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審美習慣,這種習慣一旦形成輕易不會改變,這種習慣是動力,會推動我們參與習慣以內的各種活動,這種習慣也是阻力,會阻止我們進行習慣以外的活動。這等于是,審美習慣為我們劃了一個圈子,把我們圈了起來。它不僅使我們對習慣以外的審美活動沒有興趣,還會對許多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美視而不見,甚至取排斥的態(tài)度,因而無法進行新的審美體驗。這么說,你可能不會相信,但是在我的經驗里,它比線畫的圈子明確,比竹編的籬笆緊密,有時它就是土石堆砌的墻,使你難于逾越,想跨越它還真不容易,少不了艱難,有時甚至是痛苦。

晴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自學畫時起一路走來,面對過不少這樣的圈子,有的跨過去了,有的還圈著我。今天回顧一下,跨越得最苦的最難的印象最深的是從寫實到夸張變形。那是經過多少個春夏秋冬,經過多少個日日夜夜才習得的東西呀,好不客易能把形體結構比例畫準,將物象畫得精細入微,唯妙唯肖,將空間虛實輕重濃淡處理好,好不容易掌握的觀察方法,好不客易獲得的表現(xiàn)能力,成了沒必要的多此一舉,你想想看,即使我愿意改變,即使我愿意拋棄,習慣也不會愿意。寫生時一旦比例不對形體不準就覺得難過,創(chuàng)作時一旦畫得不像不細就覺得別扭。別扭了、不舒服了,自然就會去改、去修正,它是拼命往回拉呀。

農家姑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你知道我怎么辦嗎?矯枉過正!作人物寫生時,只看模特兒,不看畫紙,強迫自已把眼睛鼻子畫歪,嘴巴畫大耳朵畫小,強迫自已把五官裝錯位置,強迫自已畫一只手長一只手短,一條腳粗一一條腿細,強迫自已去尋找作業(yè)完成后,那亂七八糟中以前視而不見的美。當然單用此法還不夠,那時還專門找相關理論和包括兒童的作品在內的變形作品天天看。經過好長一段時間,才擺脫它的束縛,終于眼睛一亮,原來歪歪扭扭、變形變態(tài)、變色錯位也會那么美、那么有味!后來有段時間還喜歡上了兒童畫,在課堂上跟學生說,我畫了這么多年畫,竟然沒有小孩子畫得好。大概從那時起,才算是從寫實習慣的圈子里跳出來了,真的很不容易。

我是先學寫意人物后學工筆人物花鳥,再轉而畫寫意人物花鳥的,從寫到工從工到寫每一次的轉換都經歷審美習慣的轉變,就像小朋友學跳房子,從這個圈跳到那個圈,起先以為跳到新的圈子,原先習得擁有的會白費蠟了,跳轉后就沒用沒意義了,后來才知道,其實每跳一次都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拓展和進步。

梅花八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在還有些圈子圈著我,而且還有個大的圈子跨不過去,這個圈子是從具象到抽象。學畫、畫畫幾十年了,看慣了畫慣了有鼻子有眼的東西,要去看抽象的點線面的不知所指,要去畫抽象的肌理色塊的不知所向,老習慣又作祟了。雖然能夠理解一點其中意味,要接受喜歡卻不是那么簡單,要那樣畫更難,因為習慣不聽我的。當然認識上也存在些問題,我以為中國畫這個視覺圖式非常優(yōu)秀,就傳統(tǒng)的具象的畫法要學到家已經很難,一個畫家努力一輩子都未必能達到一個高的境界,覺得自己沒有必要跨出去,若是往那方向走,一不小心還可能會跳出中國畫的圈子,弄得不倫不類。

實際上我也曾經試過,跳了幾下,停了,感覺不行,不瞎蹦。后來就再也沒有跳了,因為不知道跳出這個圈子后的作用和好處,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跳。不過從我跳過了的一個又一個圈子看,其作用是大的,好處是多的,不僅拓寬了審美的范疇,提高了審美能力,而且增強了創(chuàng)造的欲望。如果按照這經驗看,似乎又應該再跳一跳,至于究竟該不該跳,還是去聽聽大師們怎么說吧。

仕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蘆塘小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明: 原文三流國畫家在百家號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