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點我來評#

2017年5月3日清晨6點,丹東火車站彌漫著煤煙與豆?jié){的混合氣息。我攥著印有"朝鮮國家旅行社"字樣的車票,跟隨三十幾個中國游客鉆進開往平壤的綠皮火車。車廂里飄著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氣息:褪色的藍布座椅、銹跡斑斑的搖頭風扇,還有乘務員胸前的金日成徽章在晨光中閃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鄰座沈陽大媽神秘兮兮地掏出真空包裝的周黑鴨:"聽說那邊缺油水,帶著防身。"話音剛落,就被導游金小姐溫柔制止:"朝鮮物產豐富,不需要外來食品。"這位三十出頭的平壤女子穿著米色套裙,胸前別著"特級導游"金質徽章——后來我才知道,這個頭銜意味著她能接觸到外匯商店和涉外賓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壤站月臺上,23歲的新人導游高小姐加入隊伍。這個金日成綜合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的高材生,能用播音腔背誦《岳陽樓記》,卻在被問到手機資費時眼神飄忽。當我們的大巴碾過1970年代修建的"高速公路"時,車身顛簸得讓人頭暈目眩,高小姐緊抓扶手背誦主體思想語錄的模樣,像極了受驚的瓷娃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們月薪500元人民幣,抵得上十個普通工人。"同行的丹東商人老張壓低聲音說。這位常年往返中朝的生意人,熟知平壤涉外圈所有秘密:"知道為啥用年輕女導游嗎?去年有個中國土豪想花百萬娶朝鮮姑娘,結果被安全部請去喝茶。"車輪碾過坑洼的瞬間,前座金小姐胸前的徽章突然反光,晃得人睜不開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妙香山腳下某"重點中學",我們經歷了魔幻現實主義的午后。十二歲的少女們畫著舞臺濃妝,用甜膩嗓音演唱《南泥灣》,百褶裙隨著革命舞蹈翻飛。當領舞女孩精準復制六十年代忠字舞手勢時,我忽然注意到她磨破的芭蕾舞鞋尖——這雙本該出現在天鵝湖舞臺的舞鞋,此刻正踩著意識形態(tài)的節(jié)拍。

"她們畢業(yè)后直接保送金元均音樂大學。"金小姐驕傲地介紹。窗外操場上的男孩正在練習團體操,數百人組成的人體LED屏變幻出衛(wèi)星圖案。手機震動提醒我收到微信消息,抬頭卻見高小姐警覺的目光——在這個全民免費教育卻網絡封鎖的國度,我的4G信號成了危險的異端。

從平壤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每天掙0.8個工分,年底換600公斤口糧。"老張指著窗外瘦削的老農,"知道為什么朝鮮人很少胖子嗎?"他突然撕開法式小面包包裝,"平壤市民每天600克配給,農村只有450克,還是帶殼的糙米。"面包屑落在真皮座椅上,像撒在黑色天鵝絨上的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夜幕降臨時,47層的羊角島酒店宛如水晶宮漂浮在大同江上。我站在頂層旋轉餐廳,看著對岸平壤市區(qū)漸次熄滅的燈火,突然理解了這個國家的生存哲學——用霓虹燈勾勒現代化輪廓,把苦難藏在燈光照不到的陰影里。

凌晨兩點,我們策劃的"夜探平壤"行動止步于酒店大堂。保安老樸像從地底鉆出來似的,用帶東北腔的漢語說:"同志,外面有狼。"轉身時,我看見他褲腳沾著泥點,或許他剛穿越半個城市來阻止這場越界的好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那天的太陽像枚咸蛋黃掛在主體思想塔尖。我們的大巴緩緩繞行黎明大街,金小姐指著粉色居民樓介紹:"每戶分配100平米住房。"可那些掛著統(tǒng)一窗簾的陽臺后,晾曬著打補丁的工裝褲;號稱"亞洲最大"的柳京飯店玻璃幕墻斑駁脫落,仿佛在嘲笑自己105層的身高。

在平壤地鐵最深處的榮光站,我們被允許拍攝鍍金吊燈和彩色馬賽克壁畫。但當我想記錄站臺上讀報的市民時,高小姐突然用身體擋住鏡頭:"禁止拍攝勞動者形象。"她急促的呼吸噴在相機鏡片上,氤氳出一片模糊的白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返程列車駛過鴨綠江時,手機信號如潮水般涌來。微信群里炸開鍋的瞬間,我竟有些懷念朝鮮那種與世隔絕的寧靜。沈陽大媽正在分發(fā)剩下的周黑鴨:"你說那些跳舞的小姑娘,知道外面的世界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望著江面上來往的貨輪,我突然想起老張說的那個冷知識:朝鮮確實有七位嫁給中國男人的女性,但她們都是國家功勛者的遺屬。這個數字就像平壤街頭的真假鮮花,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現實濾鏡。

當丹東的高樓群出現在地平線時,金小姐悄悄遞來一張字條:"如果來平壤常住,你會習慣嗎?"我望著她精心描畫的眉毛,想起羊角島酒店那晚看到的真實平壤——沒有霓虹的街道上,市民們摸黑騎著中國制造的鳳凰自行車,車鈴聲響徹寂靜的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