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三大戰(zhàn)役之后,蔣介石大勢已去,開始考慮退路問題,當時他考慮三條退路,即西南、海南、臺灣,其中首選地理復雜的西南川渝,其次是海南,最次的才是臺灣。

因為臺灣孤懸海外,不利于反攻,且英美海軍強大,去了臺灣必然受制于英美。因此,當時臺灣不是蔣介石的首選。

但蔣介石的一個寧波老鄉(xiāng)、竺可楨的學生——浙江大學地理學教授張其昀諫言:“首要選擇,不是西南和海南,而是臺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其昀的理由有四:其一四面環(huán)海而安全,同時扼守住金門和澎湖等前沿島嶼,可以隨時反攻;其二臺灣具有工農(nóng)業(yè)的良好基礎,社會體系比較完整;其三,臺灣擁有多條海上航道,可以獲得外援,遠非西南可比;其四冷戰(zhàn)已經(jīng)開始,臺灣將會成為“橋頭堡”而被美國重視。

于是,綜合考慮之后,蔣介石選擇退守臺灣。

張其昀的這段諫言,到底該如何評價,本文暫且不談,但鮮為人知的是,他編寫的《抗日戰(zhàn)史》,卻揭開了駝峰航線中“美國援助”的又一個內(nèi)幕,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明明有美國援助、但中國抗戰(zhàn)為何還是極其艱難的原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獲得不到10%

1941年7月,日本占領越南南部,南下意圖已經(jīng)明確,受到威脅的英美開始支持中國,希望中國拖住日本。但美國不少物資運到仰光后,英美卻以物資要挾中國出兵緬甸協(xié)防,最終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隨即轟炸仰光、切斷滇緬公路,日軍俘獲仰光物資。

這樣一來,美國物資只能運到印度,但印度與中國缺乏陸上運輸通道。于是,中美商量開通了“駝峰航線”,自1942年開始。

1942年后,駝峰航線是中國獲取“美援”的核心通道,因此有說它“改變了抗日戰(zhàn)局”、“維持了戰(zhàn)時經(jīng)濟”等等,對中國抗戰(zhàn)居功至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問題是,駝峰航線對中國真有如此大的作用嗎?張其昀編寫的《抗日戰(zhàn)史》揭開了一個內(nèi)幕,駝峰航線本身沒有問題,但之后的物資分配卻顛覆認知。

按照我們正常理解,駝峰航線運輸過來的美援物資,應該全部交給中國。但實際上,駝峰航線的物資,交給中國的總體不到10%,當然1944年的占比要略高一點。

1944年,駝峰航線最繁忙的一年,但張其昀《抗日戰(zhàn)史》中顯示:中國獲得的物資比例最低為5%、最高34%,整體也就略高于10%。下圖可見,筆者大致算了一下,大概11%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具體算一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1944年1、2月份,雖然中國獲取的物資占比高達34%與30%,但這兩個月運達的物資本身不多,最少的是3月份,不僅運輸?shù)奈镔Y總量少、且中國占比只有7%!

其中,左邊附記寫的是“總量系第十四航空隊、中國、第二十轟炸司令部、其他美軍部隊者合計”。因此,第十四航空隊與中國之外,駝峰航線還要供應在華其他美軍的物資。

根據(jù)各方資料匯總發(fā)現(xiàn),1942—1945年駝峰航線運到中國的物資,中國分配到的物資不到10%。甚至,連美國自己都承認這一點,比如美國陸航官史第5卷都指出:整個戰(zhàn)爭期間,美國各種物資加起來,交給中國的只有不到7萬噸,還不到總數(shù)的十分之一!7萬噸看似很多,但其中并非全是軍事物資,且如果100萬人均分,人均只有70公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占比10%背后

中國僅獲得10%物資,這一點顯然顛覆認知,但卻是殘酷的真相,背后還有幾點值得一談:

首先,美國租借法案對外“援助”501億美元,英國得到310億,蘇聯(lián)得到110億,中國戰(zhàn)時只有8億、其中3億是軍事援助。但即便如此,駝峰航線運抵中國的物資中,僅僅10%的物資“援助”中國,這就是美國對中國抗戰(zhàn)的真實態(tài)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1937—1941年珍珠港事變前,美國輸?shù)饺毡镜奈镔Y金額超過10億美元,其中80%以上是軍用物資,秒殺美國對華援助。上圖,主要軍事物資是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運到中國,相當于美國處理“庫存物資”、“庫存軍火”,此前中國也沒有港口接收美援物資。

其次,駝峰航線運輸?shù)奈镔Y,既然90%供應給了駐華美軍,那么這筆賬算誰的呢?答案當然是算中國,就是算美國對華援助中的一部分。其實,這就像美國援助烏克蘭一樣,烏克蘭收到的與美國自稱的援助總額對不上賬,道理差不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駝峰航線分配給中國的物資,其中是不是還要再分配給“中國遠征軍”,還是直接單獨撥付?筆者沒有查到相關資料,但比如上圖的相關資料來看,似乎遠征軍物資是從中國的10%中再分配。這樣一來,用于國內(nèi)戰(zhàn)場的美援物資就更少了。

第四,抗戰(zhàn)時期中國打的艱難,甚至1944年出現(xiàn)豫湘桂戰(zhàn)役大潰敗,其中固然有國軍戰(zhàn)略戰(zhàn)術作戰(zhàn)意志等問題,但從中國僅獲得不到10%的物資來看,難道與缺少足夠軍事物資完全無關?英國獲得300多億美援,又有幾個輝煌的戰(zhàn)果?該批評消極抗戰(zhàn),但不能說中國人抗戰(zhàn)不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五,拿到90%物資的駐華美軍,除了空軍之外,其他主要戰(zhàn)場在滇西緬甸,參與者還有中國遠征軍。至于戰(zhàn)果自然有,但沒有那么驚人,比如緬北滇西戰(zhàn)役,歷時一年半,斃傷日軍兩萬五千余人,其中還有中國遠征軍參與。甚至,雖然美軍裝備豪華,但與美軍共同作戰(zhàn)過的廖耀湘指出:美軍行動遲緩、紀律松弛、士氣低落、四個營吃不掉日軍兩個中隊。

因此,二戰(zhàn)美國對華“援助”的作用不僅被夸大,而且還有很多誤導性的宣傳,比如90%的物資分配給了美軍,但實際卻算在對華援助總額中。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國分配不到10%,而是誤認為全部給了中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之,對于80年前的中國抗戰(zhàn),美國幫助的確有一定作用,但很有限,主要還是靠中國人靠自己的血肉撐下來的;相反,中國抗戰(zhàn)拖住大量日軍,對英美作用顯然更大。如今,網(wǎng)上某些人聲嘶力竭的宣稱“沒有美國,中國抗戰(zhàn)早就失敗”之類的言論,顯然非蠢即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