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ê喎Q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它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而有效的預防措施能顯著降低其發(fā)生率和不良預后。本文將圍繞冠心病的三級預防,詳細介紹常用藥物及防治策略,為臨床醫(yī)生和關注健康的人群提供實用參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級預防:降低發(fā)病風險

一級預防主要針對具有冠心病危險因素但尚未發(fā)病的人群,目的是預防冠心病的首次發(fā)生。冠心病的危險因素眾多,可分為不可改變因素(如年齡、性別、遺傳因素等)和可改變因素(如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吸煙、肥胖、缺乏運動等)。在一級預防中,控制可改變因素至關重要。

一、控制危險因素

血壓管理:積極治療高血壓,將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常用降壓藥物包括鈣離子通道拮抗劑、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等。一般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合并糖尿病、腎病等高?;颊哐獕盒杩刂圃诟鼑栏竦乃剑?30/80 mmHg以下。

血脂調節(jié):對于血脂異常的人群,他汀類藥物是降低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的首選藥物。根據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層,不同人群的LDL-C控制目標不同。高危人群LDL-C應控制在2.6 mmol/L以下,極高危人群需控制在1.8 mmol/L以下或降低幅度>50%。

血糖控制:糖尿病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檢測血糖。糖尿病患者需通過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控制血糖,常用藥物有二甲雙胍、胰島素促泌劑、α糖苷酶抑制劑等??刂颇繕藶榭崭寡?.4~7.0 mmol/L,餐后血糖<10.0 mmol/L,糖化血紅蛋白<7.0%。

二、生活方式干預

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煙限酒,吸煙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戒煙可顯著降低發(fā)病風險;適量飲酒,避免過量酗酒。合理飲食,采用低鹽、低脂、高纖維的飲食方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攝入,減少飽和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取。每周至少進行150 min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保持健康體重,身體體重指數(shù)控制在18.5~23.9 kg/m2。

二級預防:預防疾病復發(fā)

二級預防針對已經發(fā)生過冠心病事件(如心肌梗死、心絞痛等)的患者,目的是預防冠心病復發(fā)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風險。

一、藥物治療

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是冠心病二級預防的基石藥物,若無禁忌證,應長期服用。對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選用氯吡格雷等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對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常采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或替格瑞洛),強化抗血小板效果,降低血栓形成風險。

他汀類藥物:他汀類藥物不僅能調脂,還具有抗炎、穩(wěn)定斑塊等作用。冠心病患者應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將LDL-C控制在目標范圍內,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

β受體阻滯劑:對于心肌梗死后的患者,β受體阻滯劑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減少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改善心臟功能,降低病死率。常用藥物有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需根據患者心率、血壓等情況調整劑量。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對于合并高血壓、心力衰竭、糖尿病等的冠心病患者,二者可改善心血管重構,降低心血管事件風險。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纈沙坦等。

二、其他措施

患者需積極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危險因素,定期復查相關指標,嚴格遵醫(yī)囑服藥,不可擅自停藥或換藥。同時,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規(guī)律作息、情緒穩(wěn)定等。

三級預防:改善患者預后

三級預防針對病情嚴重或已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的冠心病患者,旨在通過綜合治療和康復護理,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

藥物治療: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如心力衰竭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利尿劑(如呋塞米、螺內酯)減輕心臟負荷,使用強心藥物(如地高辛)增強心肌收縮力;心律失?;颊呖赡苄枰褂每剐穆墒СK幬铮ㄈ绨返馔?、美西律)糾正心律失常。

康復治療:包括運動康復、心理康復等。運動康復需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根據患者心功能情況制定個性化的運動方案,從低強度運動逐漸過渡到中等強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有助于提高心臟功能和身體耐力。心理康復也不容忽視,冠心病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心理疏導和支持治療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提高治療依從性。

生活管理:患者需嚴格遵循低鹽、低脂、易消化的飲食原則,控制液體攝入量,避免過度勞累和情緒激動。定期到醫(yī)院復診,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冠心病的三級預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綜合運用藥物治療、生活方式干預、康復護理等多種手段。不同階段的預防措施相互關聯(lián)、相輔相成,臨床醫(yī)生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防治策略,最大程度降低冠心病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