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正值清明假期,我們來到了天津了凡紀念館。紀念館位于寶坻區(qū)南城東街原大覺寺內(nèi),與附近的了凡公園和廣濟寺呈三角狀排列。
我們按照導(dǎo)航來到一個靜謐安詳?shù)男∠?,找到臨街的大門。守門人說,了凡紀念館就在里面。進門左轉(zhuǎn)就見到了一個座的體量不大的磚瓦結(jié)構(gòu)建筑。
了凡紀念館為明朝任寶坻知縣袁黃而建。袁黃號了凡,世稱了凡先生。是萬歷年間重要思想家、文學(xué)家、農(nóng)學(xué)家、水利學(xué)家和歷法學(xué)家。令他更廣為人知的是他另一個身份——《了凡四訓(xùn)》的作者。也正是因為讀過了凡四訓(xùn),筆者才有了這次了凡紀念館之行。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整個院落的大門,大門面南而開。說是大門,體量并不大,與普通北京小四合院大門差不多。門兩邊書寫一副對聯(lián):“國有賢才落寶地,袁公風(fēng)范昭后人”。進入大門,是淺淺的院子。抬頭即見“向善堂”三個不大的字。登堂入室,即見了凡先生的塑像,是書生打扮,額頭突出,眼睛微閉,頭上扎著發(fā)髻。著寬衣長袍,左手握拳,抓著一本書,右手放置左膝上,右小臂輕微抬起,五指虛握,食指上指,沿著手指望去,是書寫著“命由己造”四個金字的匾額。坐像前有一大捧新鮮的百合花,其中有白百合、紅百合、粉百合,散發(fā)著馨香。讓人感到安詳舒適。這種感覺我曾經(jīng)在泉州的開元寺感受過,當時去參觀弘一法師紀念館,在開元寺的大殿里,看到了很多鮮花,聞到了很多的香氣,同樣感到很祥和,心中升起喜悅。

塑像的后面是了凡四訓(xùn)的四個要義的條屏,分別是:立命之學(xué)、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塑像兩旁的柱子上也有一副對聯(lián):民感慧恩朝法相,佛因善業(yè)伴先生。

從向善堂出來,回到院子里,西側(cè)有一塊石頭,上書:東寺捨粥處。
文中說 :民有菜色,有司之罪。今發(fā)谷為糧,就東寺煮粥,毋論遠近,各得就食。日二次,到者報名,每十人為一牌。先盡老者、病者、幼者,次及婦女,次及壯丁。其老幼婦女系一家者,各隨其便,同編一牌。每一百人分為十牌,各有定所。每牌各置粥一盂于地,盡之即止。一千人分為十起,以次就食。典史仍不時巡察,不許和水,不許不潔,不許爭競,此示。
東寺即當時的大覺寺,也即今天了凡紀念館所在地。大覺寺始建于1033年,時為遼重熙2年,宋仁宗明道2年。從碑文可知,了凡心系蒼生,事必躬親,深查民情吏情。對捨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奸民破壞秩序、胥吏作偽侵害難民權(quán)益的事情采取了措施。
往西走,穿過“正知”月亮門進入一個胡同,南面樹著一塊石頭,刻有清朝乾隆年間洪肇楙寫的《祭袁公了凡文》。洪是來自歙縣的進士,在了凡離開寶坻150年后,來寶坻任知縣,見百姓對袁了凡念念不忘,深受感動,重修祭祠,做了這篇文。四字一句,溫柔敦厚,平和典雅,頗有古風(fēng)。寫的是了凡到寶坻以來的種種功績,其中的“一疏奏可、萬戶生春”,是里面的名言。

在這塊刻石的對面,是了凡和幻余的對坐晤談像。了凡戴烏紗帽,著圓領(lǐng)長衫,幻余光頭,著袈裟,手持念珠?;糜嗍俏晃迮_山和尚。
了凡在發(fā)愿做3000善事,完成后將功德回向,求得兒子后,再次發(fā)愿,要做10000善事,就任知縣后,所做的善事不多。他妻子說:“我以前在家,幫著你做善事,所以你許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愿方做完。如今你許了做一萬件善事,衙門中又沒什么善事可做,什么時候才能完滿呢?”他在夜間偶夢見一神人,說善事難完之故。神曰:“只減糧一節(jié),萬行俱完矣?!痹瓉砹朔菜茌爩氎婵h的田地,每畝本來要收銀兩分三厘七毫稅賦,他把當?shù)匕傩彰慨€田應(yīng)繳的錢糧,減到了一分四厘六毫。
恰好幻余禪師從五臺山來到寶坻,了凡就把所做的夢告訴了他,并且問幻余禪師這個夢是否可以相信?幻余禪師說:“只要你行善之心真誠懇切,那么一件善事就可以抵得上一萬件善事。況且你減輕全縣百姓的錢糧,全縣的農(nóng)民都因你而獲福。”
兩個雕像表現(xiàn)的就是二人談做善事,一件頂一萬件的情形。
筆者認為蠲免百姓錢糧,乃一等一的善事,不僅在空間上可以一件頂一萬件,在時間上還可以傳承久遠,被世代百姓愛戴。所以在400多年后的今天,當我聽到了凡公園、了凡紀念館、了凡圖書館、了凡書院等名字的時候,一點也不奇怪。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在人民的心中,了凡就是那個死了依然活著的賢德人。了凡在《當官功過格》說:“申請蠲免,使地方得受實惠,算三千功”,“加派增糧,算千過”。他認為讓人民得實惠是大善,讓人民受盤剝是大過。
與他對照的是,在歷史上還有人,可勁兒禍害老百姓。他們橫征暴斂、敲骨吸髓,將民脂民膏肆意揮霍,供自己無恥享樂,或者向利益集團輸送,求升官發(fā)財;或則僅僅是圖一個虛名,滿足自己變態(tài)的成就感,透支國家的物力財力,讓幾代人都翻不過身。他們這些人就是活著已經(jīng)死了的人。按照佛家因果論,這些人魂神將墮入地獄受極大苦。
從胡同轉(zhuǎn)過標有“正見”的月亮門,就來到西側(cè)院,有兩間屋子,南面的是“省身堂”,北面的是“治心堂”,中間有了凡先生的半身石像,戴烏紗帽、著圓領(lǐng)衫,目光炯炯,注視東方。
省身堂主要展示的是袁黃著作和相關(guān)書籍。其中有寶坻廣濟寺特別贈送的袁黃當日倡議刊刻之《大藏經(jīng)》全本168 卷。

治心堂中間是一副袁黃著官服畫像,有一聯(lián)在其左右,文字為:“舉善德典訓(xùn)銘心昭天地 勤農(nóng)政精華濟世惠古今”,頭上也有一個匾額,上書“后樂”兩個金字,為曾國蕃所寫。
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道光十一年(1831年),曾國藩改號“滌生”。自云:“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也?!?/p>
曾國藩日記中的“取袁了凡之言”,即《了凡四訓(xùn)》中文字。了凡還在書中說:“務(wù)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這種知非改過的精神影響了很多人,其中曾國藩是其中之一。
世間數(shù)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從了凡紀念館出來,頭腦里不由得顯示出這句話。百年舊家積德,其德不局限于一家一姓,家可擴而廣之,所謂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寶坻人民也算他家人,袁黃先生所積之德造福了寶坻百姓,至今尚余音裊裊。
曾國蕃因讀了凡書的契機而勇猛改過,終成為半個圣人(梁啟超語),可見書在某個機緣下可以讓人覺悟,從而產(chǎn)生驚人的影響力,所以,勸人讀書,讀好書一直是很大的功德。400多年前,袁黃助刊大藏經(jīng),今天,廣濟寺又把大藏經(jīng)送到了凡紀念館,一啄一飲之間,肯定有很多緣起產(chǎn)生,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功德是一貫的。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了凡紀念館是了凡先生思想的伏藏,到此參觀者有戚戚于心者,必不缺弘道之人。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