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咱們在閱讀歷史的時候,為什么要永遠保持“一分為二”的客觀而又清醒態(tài)度呢?因為歷史大人物、大事件都是特定而又復雜的多因素產(chǎn)物,偏執(zhí)于某一個點,是很難看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進而會跟真實的歷史邏輯背道而馳。

比如項羽在推翻秦朝之后,在咸陽分封諸侯,這件事情就成了后世很多人無端抹黑項羽的黑材料。為啥呢?秦朝統(tǒng)一天下建立了郡縣制的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你項羽推翻秦朝又重新分封諸侯,這不是開歷史的倒車嗎?再加上項羽最后確實又敗于了劉邦之手,不剛好可以拿這件事來證明你項羽輸?shù)没钤摚?strong>反正,歷史和生活歷來就對失敗者不太友好。

但是,其實我們?nèi)ハ胍幌耄?a class="keyword-search" >劉邦后來建立了漢朝,封了一大堆劉姓王爺,這是不是分封制?就算自家人可以當作特例對待,那些封王、封侯的功臣怎么解釋呢?他們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軍隊、自己的財稅來源,這是不是分封制呢?

總而言之,歷史演變過程中,“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問題,一直都是非常嚴重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上,項羽分封諸侯就發(fā)生在鴻門宴之后不久,因為劉邦主動向項羽認錯投誠了,項羽當時在政治上就沒有明確的對立敵人了,也標志著“滅秦”這個宏大項目正式竣工了。

項羽率領諸侯盟軍繼劉邦之后,再次入駐咸陽。

項羽的盟軍進入咸陽城之后,其實行為表現(xiàn)跟之前的劉邦差不多,講白了就是各種淋漓盡致地發(fā)泄成功者的快感,也可以稱之為報復性的發(fā)泄。這是大多數(shù)人的本性。劉邦如此、項羽如此、其余各路諸侯如此、廣大反秦將士亦是如此……再往前面數(shù),當年鞭笞天下的秦軍也是如此。

但是,幽默諷刺的歷史最終讓項羽一個人背了黑鍋。咱不是說項羽縱兵搶劫這種不人道的行為是對的,而是說,項羽錯了不代表劉邦就對了,劉邦也是這樣的人,也干過類似的事情,不能因為他后來開創(chuàng)了一個偉大的王朝,就能選擇性地掩飾他的行為過錯。是非這東西是不能玩雙標的,一旦玩了雙標,就會讓廣大人民沒法形成正確而又鮮明的是非觀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項羽在入主咸陽的時候,還干了一些錯事,比如火燒咸陽宮。秦朝的統(tǒng)治者有罪,但是秦朝的社會財產(chǎn)無罪,你不能因為憎恨秦朝的統(tǒng)治者,就必須要燒掉咸陽宮,那怎么說也是老百姓的心血建立起來的,這種三光搞法確實是該被黑的。如果你項羽最后一統(tǒng)天下了,歷史可以把你此舉洗白為“搗毀舊秦的政治窩點”,但很遺憾,你最后失敗了,你只有背上“破壞人類財產(chǎn)”這種千古罵名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入主咸陽之后,同志們該嗨皮也嗨皮完了,還有一件什么事情是必須提上議程的呢?那就是論功行賞的事情。不要覺得同志們出生入死地推翻秦朝只是為了出口惡氣、追求情懷,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大多數(shù)人都是抱著“打土豪、分田地”的目的來的。項目竣工了,收益到賬了,你不分紅發(fā)獎金試試?看看會不會有人鬧事?

其實當時在名義上最應該由誰來主持分封事宜呢?自然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楚懷王熊心。人家作為名義上的最高領袖,出面主持分紅大會,那是實至名歸的。

可是,這里有一個什么問題呢?實際上的領袖項羽和名義上的領袖熊心,兩人之間早已結下了深厚的梁子,熊心之前各種打壓項羽,這筆賬項羽還沒來得及跟熊心算的。所以,項羽就直接以最高統(tǒng)帥的身份便宜行事了,在咸陽撇開遠在彭城的熊心坐地分贓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里就必須要討論一下項羽分封諸侯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了!個人的看法是:合理但不合法!

合理在于熊心這個天下共主德不配位,他本人確實沒有在推翻秦朝統(tǒng)治中出過什么力,就靠一張楚國王室后裔的招牌就想通吃,這是不可能的。項羽作為抗秦的實際領導者,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推翻了秦朝,他是有這個資格來分封諸侯的,而且也是能服眾的。

不合法在于熊心當時確實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盡管他就是一個公認的擺設,但是從政治傳統(tǒng)來講,這種事情是必須要經(jīng)過他的審批同意的。這跟今天的商業(yè)行為一樣,不管老板管不管事,有些事情就必須要蓋上法人章才能生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簡單地解釋上述這些背后情況之后,咱們再來看看項羽當時是怎么分封諸侯的。項羽根據(jù)各路諸侯在反秦運動中的資歷和戰(zhàn)功,一共分了十九個諸侯王(至于熊心被項羽尊奉為“義帝”,那就是純屬于面子工程,沒啥好說的,因為下級給上級封的“義帝”是沒啥含金量和權威性的),具體如下:

西楚霸王項羽(自己);漢王劉邦(首入關中者);九江王英布(得力干將);雍王章邯(秦朝降將);塞王司馬欣(秦朝降將);翟王董翳(秦朝降將);西魏王魏豹(魏國代表);河南王申陽(打進河南地斷章邯糧道);韓王韓成(張良老領導);殷王司馬卬(打入河內(nèi)開辟第二戰(zhàn)場);代王趙歇(原趙王);常山王張耳(原趙王手下,劉邦前大哥);衡山王吳芮(英布老丈人,老革命);臨江王共敖(楚國上柱國,打南郡有功);遼東王韓廣(原燕王);燕王臧荼(原韓廣手下);膠東王田市(現(xiàn)齊王田榮他侄兒);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援趙助楚的齊國隊)。

項羽這種分封邏輯有啥毛病沒有呢?明面上是一點毛病都沒有!因為后世的分封其實都是跟項羽一樣的邏輯,比如劉邦的封賞天下、麒麟閣十一功臣、云臺28將、凌煙閣24功臣等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項羽的分封邏輯和依據(jù)是什么呢?主要就是幾個方面:

第一、定鼎天下的關鍵之戰(zhàn)巨鹿之戰(zhàn)你參與了沒有?這是唯一的硬性指標、直通指標!比如英布、田都、田安、張耳、臧荼這五位王爺都是巨鹿之戰(zhàn)的參賽選手,封王沒啥問題。

第二、既然是六國反秦,那么推翻了秦朝,六國在股東會都應該各占一個名額。燕國是臧荼、楚國是項羽、齊國是田榮擁立的侄兒田市、韓國是原韓王韓廣、趙國是原趙王趙歇、魏國是楚國扶持的魏豹。

第三、滅秦的臨門一腳誰跟上了?像劉邦他就是率先入關者,占一個名額沒毛??;司馬卬、申陽都是在逼降章邯、挺進關中時立了大功的,各占一個名額也是沒問題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四、之前公開承諾的必須要認賬。這里主要就是指三秦王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這也沒什么好說的。

第五、根據(jù)資歷和入股分量還有一個平衡性、照顧性指標。這也有三個指標:衡山王吳芮人家是英布的老丈人,也是反秦元老,在穩(wěn)定帝國南部功不可沒;臨江王共敖是楚國時任上柱國,也是反秦元老,打南郡有功;韓王韓成是項梁讓張良回去扶持起來的,也是讓原韓王韓廣不能就封韓地的關鍵人物。

所以,請大家捫心自問,項羽這種分封結果有什么問題呢?又哪里不公平了呢?其實,公平、合理、滿意這些東西都是主觀偏多,不在于怎么做而在于怎么說。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是既然咱們說了要力求客觀,就不能停留于項羽的表面上沒問題,其實很多人都對項羽有誤解,都認為項羽不懂政治,其實這是不對的,項羽其實只是年輕沒啥見識和閱歷,對人性深處的東西把握不夠而已,他的政治天賦其實也極高的。不信,咱們可以來看看他隱藏在分封諸侯背后的一點小心思。

第一個,首入關中的劉邦是不是名義上的第一功臣,實際上的第二功臣?就算你項羽感覺這人不靠譜,不想讓他當關中王,是不是也應該封一塊好點的地盤給他?結果,項羽把劉邦封到哪里去了呢?巴蜀之地,還是不帶漢中的巴蜀之地。這簡直就是把劉邦關進籠子里了嘛!古往今來,誰能在沒有漢中這個戰(zhàn)略跳板的情況下從巴蜀往關中打出來?一個都沒有!至于沿著長江順江而下出川,對不起,當時的水運技術還不敢這么想。所以,很多人都說項羽對劉邦不設防,這是扯淡的,項羽這還叫不設防什么叫設防?劉邦后面能夠從漢中打出來,在這個時候有一個關鍵鋪墊,那就是張良又利用了項伯,讓項伯給項羽說情,加封了劉邦漢中這塊戰(zhàn)略要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個,原六國國王,項羽是怎么區(qū)別對待的呢?楚國就不要說了,項羽他自己就是代表;燕國原來的國王是韓廣,被封到遼東去了,燕國的核心地盤給韓廣的部將臧荼了;魏國的魏豹只是被封西魏王,魏國領土被分出一部分給河南王申陽了;韓國的韓廣、趙國的原國王趙歇都被改封到東北和西北去戍邊了;齊國也被一分為三了;秦國的大本營關中也是一樣被一分為三了。所以,大家千萬別說項羽辦事不動腦子哈,一個不動腦子的人是不可能白手起家打下那么大的功業(yè)的。

第三個,就是著名的“三秦王”。盡管三秦王是之前已經(jīng)明確好了的。但是你項羽這事確實做得不太厚道,哪有人家背負罵名向你投降你又把人家安排回家鄉(xiāng)當王爺?shù)哪兀?strong>你讓他們怎么去面對三秦父老呢?你這實際上逼著三秦王自絕于三秦子弟,然后別無選擇地替你鎮(zhèn)住關中,堵死漢中的劉邦。可是,你要想一想已經(jīng)被三秦子弟恨之入骨的三秦王,他們能夠完成這個戰(zhàn)略使命嗎?章邯為什么是秦末活得最憋屈的名將呢?因為他確實是多次被逼無路可走。后面劉邦還定三秦了,章邯被打成困守孤城了,卻依然只能跟劉邦死磕到底,真的是因為他誓死追隨項羽嗎?是因為他早已沒有選擇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四個,就是楚國周圍,項羽都是分封給自己的老部下或者說跟自己利益相關較強的人了。九江王英布是他的老部下、衡山王吳芮是英布的老丈人、臨江王共敖是楚國上柱國。這是項羽確保自己成為碾壓眾諸侯的西楚霸王的另一個小心思。

第五個,就是項羽對一分為三的齊地的態(tài)度。項羽一下給齊國封了三個王,明面上沒問題,田市雖然沒有戰(zhàn)功,但畢竟早已被田榮擁立為齊王了;可是齊王田都和濟北王田安都是跟田市政府有深仇大恨的呀,當初田榮正是踩著他們擁立的田假上位的。你項羽讓這樣的三齊王在齊地共存,禮貌嗎?你不就是明目張膽地希望齊地內(nèi)訌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講完了項羽分封諸侯的合理性,也介紹了項羽內(nèi)心深處的不厚道私心,咱們最后來討論一下,為什么項羽的分封諸侯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屎盆子扣在項羽頭上,讓項羽很難翻身呢?

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取悅所有人的,除非你一直是可以呼風喚雨的主宰者。

請大家一定記住,但凡是牽涉到了核心利益分配的事情,大家就一定要遵循理性去追求合理,而不能追求一碗水端平的主觀公平。趙武靈王為了兼顧兩個兒子的感受,最后的結局是什么呢?是被他一直偏愛的趙惠文王趙何活活餓死在沙丘行宮。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所以,項羽分封諸侯盡管表面上是皆大歡喜的,但背后一定有很多人是充滿憤怒和不滿的。

比如齊國的實際控制者田榮,不光他本人沒有被授銜,項羽還把他們齊國的地盤一分為三了,雖然都還控制在他們田家手里,可是田榮一派和田都、田安他們是對立的呀!田榮能接受嗎?所以,田榮立馬就在舉旗反項羽了。

對于田榮這個人,咱不想說太多,就你田榮之前各種忘恩負義的表現(xiàn),人家項羽不給你封王有問題嗎?直接殺了你都不過分。你田榮要是真的有后面田橫那種骨氣和仗義,項羽不封你為王才是項羽的不對嘛!但是,你畢竟也那段歷史的重要攪屎棍,尊重你的存在,不多評價你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又比如當年與和張耳齊名的陳馀。陳馀本來跟張耳是過命的好兄弟,但就因為在巨鹿之戰(zhàn)前夕因為要不要率兵沖進巨鹿城救趙王趙歇的問題,兩人鬧矛盾了。然后陳馀就負氣脫離了反秦組織了。所以項羽就綜合考慮沒有給陳馀封王,但也照顧性地給他封了三個縣。但陳馀卻認為自己當初跟張耳齊名,張耳封王了,那自己也應該封王,因此把項羽給恨上了。

咱們客觀地來討論一下哈,這事究竟是項羽不對還是陳馀不對呢?你陳馀在公司上市之前就離職了,結果公司上市了,只給照顧性地分紅了三個縣,哪里對不起你了?當然,如果你就說你打死也不服項羽,這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但你不能說項羽只封給你三個縣就是你不服項羽的理由呀!人吶,大多數(shù)天生就善于顛倒是非黑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比如原燕王、原趙王、原韓王、原魏王他們雖然穩(wěn)占一個名額,可是地盤要么被分割了、要么被調(diào)整了,他們心里能滿意嗎?燕國地盤被分出了遼東國和燕國、趙國地盤被分出代國和常山國、韓國被立了韓廣和韓成兩面旗幟、魏國被分成了西魏國和河南國。尤其是趙歇、韓廣幾乎被直接“發(fā)配邊疆”了。

這人吶,在利益分紅時,都會先入為主地認為自己拿少了,而不會認為自己拿多了。所以,即便這天下是項羽帶領大家打下來的,而且項羽在打下江山之后也是盡可能維持公平公正給大家分紅了,可實際上真正感恩項羽的人并不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咱不想說別人,就單獨說一說英布。世人皆說項羽對手下吝嗇,但項羽的手下戰(zhàn)將就封了你英布一個人為王,這總對你不吝嗇吧!可是你后面在項羽征討齊地時,要你出兵相助你是啥態(tài)度?面對項羽派使者來做你思想工作你咋就順勢倒向劉邦了呢?

所以咱們后世看到的批判項羽分封,其實都是帶有一定成分的有色眼鏡的。比如那個時代的游擊之王彭越,你彭越當時投靠的是劉邦,并且在反秦過程中也沒有立什么大功,項羽憑什么要封你為王呢?你的主子劉邦也只封為漢王,如果你都可以封王,那樊噲、曹參、周勃、灌嬰等一大堆人不都得封王?

總而言之,項羽分封一定是有他的不公平性的,但絕對不是劉邦、田榮、陳馀、彭越、英布、魏豹等人所宣揚出來的不公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后拋磚引玉地跟大家探討一下,當時項羽有沒有更好的分封方案呢?其實還是有的。

比如就讓劉邦呆在巴蜀,然后讓一個得力干將比如鐘離眜、龍且等在漢中封王,你看看韓信還能不能幫助劉邦迅速還定三秦?

比如把三秦王逼入死角也沒有問題,但是要想驢拉磨得先讓驢吃個半飽,你得讓他們保留一部分兵力呀!大家看看劉邦從關中打出來的時候,三秦王根本就沒啥可用之兵。而且三秦子弟對他們恨之入骨,征兵都征不到。什么劉邦在關中深得民心?關中人們不擁護他還能擁護誰嘛!其實把三秦王分別安插到燕魏趙韓各地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英布、共敖、吳芮這些你相對信得過的人,把他們都扔出去嘛,留身邊干什么?讓他們?nèi)フ饝貭恐破渌T侯才對呀!身邊的地盤留給誰?留給你要打擊的對象嘛!這樣你打擊起來也輕松方便一點!比如田榮不是一心想封王嗎?從你的楚國分一塊地盤給他,他來不來當這個王爺呢?不來,是他自己放棄的,他就沒有任何政治牢騷可以發(fā)了;來了,找個茬把他給收拾了嘛。學學人家劉邦,即便雍齒跟他有仇,不照樣被他封侯了?能當個吉祥物你就好好當,當不好就別怪我拿你立牌坊了。

咱們?yōu)槭裁蠢现v項羽其實敗于年輕?因為有些東西是可以從書本上學到的或者是自己可以慢慢悟出來的,但唯獨對人性的深刻認識是必須要經(jīng)歷和時間的反復錘煉才能成熟的。其實項羽一直在成熟,比如后面韓信占據(jù)齊地消滅龍且之后,一輩子不認慫的項羽其實也派武涉去跟韓信談合作了,這就說明項羽已經(jīng)開始懂得低頭和變通了。但是,楚漢相爭的歷史總共就只有八年時間,要指望年紀輕輕的項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變得跟劉邦一樣人性通透、圓滑世故,那幾乎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