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同學的翻車,是丟棄老祖宗智慧,奉西方思想為主流的結果。

有著千萬粉絲的何同學在微博上說,他不想再應付網約車司機,如果現在網約車司機希望他打好評,除非服務真的好到他想打好評的程度,否則他會直接說“抱歉,我不想打”。

何同學說,他要改變自己的討好傾向,鍛煉自己的真誠和勇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改變自己的討好傾向”背后有一種什么含義呢?

這是典型的西方人權思想的衍生物,它代表的含義是:

我要做我自己。

我不想遷就任何人。

我不愿意為任何人委屈自己一點點。

我要遵從內心的想法,對自己真誠。

為了做自己,我應該勇敢地對抗一切。

這幾十年我們發(fā)展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思想。

改革開放這幾十年,很多人覺得西方人權思想才是正確的,開始嫌棄我們老祖宗的智慧,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它的核心內涵是要適度調和,不偏不倚,既不在一個極端,也不在另一個極端,而是在中間。

這就與做自己的人權思想相違背,你要顧及左右兩端的想法,就不能做自己,不能不委屈自己去順從,去妥協。

何同學認為他有討好傾向,事實上,這幾年很多人都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其實每個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討好型人格在身上,因為幾千年來,我們都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我們知道要顧及別人。

儒家思想讓我們凡事以和為貴,不走極端,不對抗。往小了說,它體現在個人修養(yǎng)、為人處事、人際交往等方面。往大了說,他也體現在治國之道上,我們中國人一直都知道,凡事要講究一個平衡,我們不會像特朗普一樣,說要征關稅,對全球所有國家都征收關稅,把所有國家得罪個遍。

我們不可能主動破壞任何表面上看起來的平和的關系,不會給人留下把柄,但是西方國家的思想和我們不一樣,他們更多的是遵從自己的個人意愿,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這是由他們的人權思想決定的。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傾向于西方的思想,認為人就應該活得隨心所欲,想怎樣就怎樣,不搞不必要的社交,沒有必要應付不重要的人,就比如何同學所說的,他不再委屈自己去遷就網約車司機,他覺得這是一種解放,是對自己行為的一種糾正,甚至是一種個人成長。

但實際上他成長了嗎?我覺得他至少得到了教訓,這次他成長的結果是翻車和掉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他追求的人權思想非常適合中國的土壤,他應該漲粉而不是掉粉。事實的結果恰恰說明,在如今中國的土地上,想完全摒棄我們老祖宗的智慧,完全運用西方思想是行不通的,因為我們大部分人不能接受。

“不遷就任何人”代表著冷漠、獨善其身。如果你能把自己活成一個孤島,你當然不需要遷就任何人,不需要替任何人著想。但實際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活成孤島。

為什么那么多人討伐何同學?因為他的話對網約車司機沒有任何一點感情,極盡的冷漠。

我們中國人天生喜歡熱心腸的人,喜歡有悲憫心的人。我們幾千年受到的教育都是這樣,不能只考慮自己,要為他人考慮。比如在公共場合,你不能大叫大嚷,因為會吵到別人;比如你不能高空拋物,因為可能會砸傷別人。

事實上,想維持一個和諧、團結友愛的社會,必須用中庸之道處事,不是個人至上的人權思想。何同學把摒棄傳統(tǒng)美德當成個人成長,并且還把它說出來當勵志宣言。他以為這樣可以讓自己變得更真誠,更有勇氣。

在西方思想影響全球的時候,有時候回頭看一看,會發(fā)現我們中國人傳承幾千年的智慧才是頂級的處世之道。我們講究的是外圓內方,內里我們做真正的自己,有自己的原則,但是外面要顧及別人。

網約車司機想要一個好評,你在內心可以給他評價,看他值不值得一個好評。你不給,是你的權利,他也不會說什么。但是,你把想法公之于眾,就傷到了“外”,變成對所有網約車司機同類型圈子的傷害,體現的是你個人的無情。

何同學忘了,他自己做的視頻,也需要觀眾給個三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給別人留余地,給自己留退路,正是中庸之道。

點個“贊”,并“分享”給更多人,讓我們的思想傳播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