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車的爆火:
插混和增程作為“可油可電”的選手,近幾年,也登上了熱銷車型的舞臺。
不過你有沒有注意到——
在這股熱銷浪潮中,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悄然出現(xiàn)了:
中高端車型,大家?guī)缀跻贿叺沟剡x擇增程;而在十萬級的主流市場,消費者卻紛紛偏愛插混。
為什么會這樣?這看似“反常”的消費邏輯,背后到底藏著什么呢?

聊到這個問題,很核心的一個原因,可能大家并不清楚:
那就是——增程想做便宜,車企也是有心無力。
這聽上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因為增程系統(tǒng)很簡單,比插混簡單多了。
就這種情況,憑什么不能做個10萬級,甚至10萬以內(nèi)的車呢?
理論上看,當然沒問題,但現(xiàn)實很骨感——成本根本控不住。
因為一臺增程車,核心部件有三大塊:電池、電機、發(fā)動機(也叫增程器)。
這三樣都不是便宜貨——尤其是電池,簡直貴得離譜。
以目前主流的磷酸鐵鋰電池為例,每度電成本大概在600多塊錢。
那如果一輛增程車有40度電——很保守的標準了,光電池就得花掉2.4萬塊。
再加上電機、電控、白車身、內(nèi)飾、智駕、車機……以及后期的營銷、渠道、人工、稅收……
你說,這車怎么可能“便宜”得下來?

真要硬上,那也只能勉強塞個“10來度”的小電池,堪堪撐個樣子。
但問題來了:
10度電的增程車,有意義嗎?
說白了,這玩意兒電跑不了幾公里,一旦“虧電”,就變身油老虎——
動力差、油耗高、體驗一塌糊涂。
尤其上高速、爬個坡,你就能明顯感覺到“怎么開起來這么吃力”。
換句話說,你既沒享受到純電的平順安靜,也沒省下油錢。
那這樣的車,消費者為什么要買,車企為什么要做呢?
而插混就不同了。
即使電池小,純電續(xù)航短,它也依然能當“省油車”用。
因為就算處于虧電狀態(tài),插混的油耗依舊很低,動力也不差。
考慮到這個情況,自然就沒有低端增程車了。

聽著似乎是這個理,但問題是:
插混車都不怕虧電,也沒有增程的這些缺點,為什么中高端市場,卻賣得一般呢?
其實原因并不復雜,一句話概括就是——插混和增程,根本不是一類思維下的產(chǎn)物。
說白了,插混的底子,是油車,或者說,是個“半電半油”的折中方案。
它的電驅,更像是一個輔助系統(tǒng):
再大電池、再強電機,它始終逃不開“發(fā)動機參與驅動、變速箱介入換擋”的本質。
一旦虧電,整套體驗就像從iPhone退回到了功能機,瞬間掉檔。
但增程不一樣。
它的核心,是純電驅動——發(fā)動機不管開不開心,從頭到尾只是個“充電寶”,不直接參與驅動。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高端增程車上,配置都很“奢”:
你想要的冷暖冰箱、舒適座椅、大電視、外放電…通通存在,且讓人很舒服。

但插混車上,就很難看到這些東西了(。
因為插混真有可能“沒電”,真有可能電壓不穩(wěn)、功率不夠,根本扛不住這些“耗電大戶”。
雖然想在插混上堆這些配置,也不是不行,但代價高、體驗還不穩(wěn),劃不來。
這樣一來,自然的選擇就分化出來了:
廠家更愿意用增程技術做中高端車,中產(chǎn)也更愿意花錢買增程,因為體驗更純粹…
這兩個因素一疊加,插混車在高端市場,自然就干不贏增程了。

總的來看,插混和增程之爭,表面是技術路線的分野。
實際上卻是用戶心態(tài)、價格接受度、用車預期的全面分化。
插混守住了“好開、省油、可油可電”的底線,所以它自然成了低價位消費者的現(xiàn)實之選;
而增程,則在“體驗感、電驅穩(wěn)定性、配置拓展性”上更進一步,所以它才撐得起中高端市場的體面。
看似一個選技術,一個選價格,其實歸根到底,大家選的都是“自己能駕馭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