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西班牙特約記者 徐永晟 本報記者 任伊然
西班牙《國家報》14日報道稱,本月13日,秘魯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馬里奧·巴爾加斯·略薩(如圖)在秘魯首都利馬因病去世,享年89歲。這位一生筆耕不輟的文學巨匠,以其細膩而冷峻的文字與新穎的敘事技巧深受讀者喜愛。略薩的職業(yè)生涯長達60余年,創(chuàng)作過大量小說、劇本、散文隨筆、政論雜文,也曾導演過舞臺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jié)目等。他的代表作品有《城市與狗》《綠房子》《酒吧長談》等。美聯(lián)社稱,略薩是20世紀拉美“文學爆炸”時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馬爾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薩爾齊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jù)英國《衛(wèi)報》報道,略薩的人生如同他的小說一樣豐富多彩。1936年3月28日略薩生于秘魯南部阿雷基帕市的一個中產(chǎn)家庭,是家中獨子。不久后父母離異,母親帶著1歲的略薩移居玻利維亞。1945年,由于其祖父被任命為秘魯皮烏拉省省長,全家遷至秘魯,不久后又移居利馬。少年時期他一度以為父親早逝,直到10歲才得知真相并首次與父親見面。在父親的強制下,14歲的略薩被送入一所軍事學校。這段經(jīng)歷對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后成為其首部長篇小說《城市與狗》的靈感來源。1958年,略薩獲得西班牙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的獎學金,開啟旅歐生涯。隨后他獲得了哲學和文學博士學位,并于一年后搬到巴黎,先后在法新社和法國廣播電視臺工作。2010年,他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學院稱其作品“描繪了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的圖景并呈現(xiàn)對個人抵抗、失敗與叛亂的生動圖像”。2012年,他告訴《衛(wèi)報》,諾貝爾獎“在一周內(nèi)是童話,但在一年內(nèi)卻是噩夢”。公眾的關(guān)注讓他幾乎無法寫作:“你無法想象接受采訪、參加書展的壓力。”不過,沒過多久,他又拾筆繼續(xù)創(chuàng)作。
除了作家的身份,略薩還曾參與政壇。1990年,略薩參選秘魯總統(tǒng),彼時的秘魯深陷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和高通脹之中。略薩因公開批評政府、反對國有化銀行政策而迅速走紅,一度成為聲望最高的候選人,并與藤森一起進入第二輪投票角逐,但最終敗給藤森。不久后,略薩重返文壇,并在自傳體作品《水中魚》中回顧這段競選經(jīng)歷。他坦言,是藤森“把他送回了文學”。
事實上,略薩與中國也頗有淵源。據(jù)報道,早在20世紀90年代,他便以游客身份來過中國。2011年,獲諾貝爾獎后的略薩應(yīng)邀訪問中國。其間,他與莫言等多位中國作家進行文學座談。他曾在一封致中國讀者的信中寫道:“我從未想到自己寫的故事能抵達如此遙遠的地方……在中國眾多的人口中,有讀者與我共享小說中的那個世界,對我來說,是莫大的補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