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那些最強壯,甚至是最聰明的物種能夠生存,而是那些最能夠調整自己、適應變化的物種能夠最終生存下來。
——達爾文
走出“零和”博弈
筆者 40 余年的臨床過程中,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患者。而在眾多前來問診的患者心中,大都縈繞著這樣一個共同且急切的問題:
我能不能康復,或是,我能不能徹底擺脫癌癥的困擾?

想要徹底“殺”光所有癌細胞,把癌瘤完全清除干凈,從理論和實際上分析,不太現實。而且只要人還活著,細胞就會不停地繁殖,新的不正常細胞仍會一直冒出來,原本那些可能癌變的細胞也會源源不斷地出現。就好像只要有春風,花草就會生長一樣,不過這些細胞最后不一定都會變成癌癥。

另外,就算真的能把癌細胞徹底殺光、把癌瘤完全清除,人要付出的“代價”是不是太大了?從長遠考慮,從整體來看,這樣做壞處多還是好處多?很明顯,這么做風險特別大,代價也特別高,不是個好的選擇!
換個思路,換個活法
那么,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呢?當然有!不如換個思路, 別一味地想著非得把癌細胞趕盡殺絕,而是讓癌細胞被控制住,同時自己也能好好生活,這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癌癥療愈錄——腫瘤門診敘事紀實 二》中,記載了筆者的老病人史某的抗癌故事。
史某曾是一位軍醫(yī),因長期接觸化工毒氣,患上間質性肺炎,咳嗽劇烈。2007 年,76 歲的他渾身乏力、白細胞降低,咳出灰黑色痰,經檢查確診左肺上葉癌,伴有縱隔及左肺門淋巴結轉移。術后確診為罕見的腺鱗癌,累及臟層胸膜。

他先后接受30次放療和4個療程化療,以為治療結束,結果2008年底后背隱痛加劇,骨掃描顯示多發(fā)性骨轉移,胸骨和椎骨最嚴重。醫(yī)生建議靶向藥,因高齡、間質性肺炎及癌種特性,史某未采納。
2009年又做4次化療后身體不堪重負,暫停化療。面對嚴重骨轉移,骨科主任建議鋼板固定,稱否則會截癱,也有醫(yī)生建議打“骨水泥”,史某不愿再接受這類治療,便找到筆者。

治癌,當“穩(wěn)中求進”
考慮年齡等因素,筆者建議以中醫(yī)藥糾治為主,配合較為溫和的保骨針,并提醒他生活中小心,避免加重骨骼損傷。從 2009 年 3 月起,史某以中醫(yī)藥治療為主,身體逐步恢復,骨轉移改善。2010 年復診,骨科主任稱治療有效果,骨頭鈣化,卻忘了當初固定鋼板的建議。

15 年過去,史某未癱瘓、未失禁。2019 年起,因臨床痊愈,中醫(yī)藥湯劑只是偶爾服用,到如今,史某已 92 歲高齡。
其實,只要不過分高估自己“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踏踏實實地采取綜合措施,努力達到讓癌細胞不搗亂、自己也能過得好的結果,這事兒沒那么難。

筆者把這種結果,簡單明了地叫做和癌癥“和平共處”,也就是“帶瘤生存” 。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