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一定對袁紹、袁術兄弟二人印象深刻,他們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舊滿天下。但袁術為人狂傲、不知天高地厚,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最終在漢末爭霸中雙雙兵敗身死,汝南袁氏遭受重創(chuàng)。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學者批評袁紹、袁術浪費了家族數(shù)十年積累的資源與聲望:“矜愎自高,短于從善,實負二袁”。這里所說的“二袁”指的是袁安和袁敞。袁安是袁家“四世三公”的起點,他曾擔任司徒、司空之職,為袁紹的四世祖,袁敞是袁安之子,官至司空,為袁紹的叔太爺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袁安,字邵公,生年不詳,舉孝廉出身,先后擔任楚郡太守、河南尹、太仆、司空、司徒,為人剛正不阿,面對竇憲專權,屢次諫諍朝廷,深得儒生和百姓的愛戴,永元四年(92年)(92年)逝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袁敞是袁安次子,少有才名,以門蔭入仕,歷位河南尹、黃門郎、太仆、光祿勛、司空。與父親相比,袁敞精于治學,短于為官。元初四年(117年),受累于其子與尚書郎張俊交往時泄漏機密坐罪免職,自殺于家中,朝廷以三公之禮安葬,追復官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袁”逝世后,朝廷均加以厚葬,并命當時最頂級的篆書大家曹喜親自撰寫碑文,這便是《袁安碑》《袁敞碑》的來歷,論用筆之豐富、筆畫結(jié)構(gòu)之精準、刻工之精湛,絲毫不遜于李斯《嶧山刻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碑完成后長埋于地下,直到1800多年后才被發(fā)現(xiàn)。此二碑出土時均已殘損,《袁安碑》殘高139厘米、寬73厘米、厚21厘米,印刻篆書10行,滿行15字,共計139字。1929年出土于河南偃師縣城南辛家村發(fā)現(xiàn),現(xiàn)藏于河南省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袁敞碑》殘高78.5厘米、寬72厘米、厚10厘米,碑身陰刻篆書10行,滿行8字不等,現(xiàn)存70余字。1922年出土于河南偃師,1925年時被羅振玉買下,如今藏于遼寧省博物館。雖然袁安早逝多年,但二碑是同時鐫立的,據(jù)馬衡考“或因敞之葬,同時并立此碑(袁安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二碑篆法細膩嚴謹,點畫圓勁靈巧,起筆、收筆自然扎實,筆畫粗細較為均勻,方圓兼?zhèn)?,轉(zhuǎn)折處極富韌性與張力。結(jié)字舒朗開張,俯仰得宜,頗有裝飾美。總得來說,渾厚古茂,飄逸圓融中盡顯端莊典雅,是漢代篆書的典型代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費聲騫評價:“此碑筆畫瘦勁,纖而能厚,結(jié)體寬博,運筆圓勻,碑字清晰,可供學篆取法善本。”啟功也稱贊:“字形并不寫得滾圓,而把它微微加方,便增加了穩(wěn)重的效果。這種寫法,其實自秦代的刻石,即已透露出來,后來若干篆書的好作品,都具有這種特點?!?/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