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歷史上有哪些以身殉道的人物?

在看到這個問題后,我腦海里其實浮現(xiàn)出不少人,有很多讓我非常有感觸的人。但是寫多了古代史里宏大敘事里的人物,總覺得缺點什么,有時候會覺得他們離我們很遙遠。他們成王敗寇,他們一將功成萬骨枯,而古代史里的很多普通人,對于他們的記錄,很顯然,篇幅是明顯不夠的。這些普通人,在王侯將相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這個問題,我就用元末歷史上的一場著名的戰(zhàn)役,洪都之戰(zhàn),那場戰(zhàn)役里的一個小人物,來回答。這個人,張子明,用他的生命,來殉了他認為值得的道。

1363年四月,信心滿滿的陳友諒圍攻洪都。史上慘烈的洪都之戰(zhàn)就這樣揭開了帷幕。

陳友諒為什么圍攻洪都?此時的洪都,正處在朱元璋的勢力范圍內(nèi),但是洪都守軍實力不那么強大。

時間回到1363年三月,朱元璋率領(lǐng)徐達、常遇春等人進攻安豐。此時的安豐,是張士誠的大將呂珍殺了劉福通,然后占據(jù)了安豐。雙方在安豐的交戰(zhàn)非常激烈,最后朱元璋的隊伍取得了勝利。

根據(jù)《明史》的記載,后來朱元璋和劉基說,其實他不應該率兵攻打安豐,因為如果陳友諒選擇的是攻打南京,那對于朱元璋來說,就是大勢已去了。然而,陳友諒選擇的是攻打洪都。這就好像是命運的安排。

對于攻打洪都,陳友諒是很有信心的。

朱元璋的守軍大將,都督朱文正,這位日后名揚天下的守將,是這么安排的,“參政鄧愈守撫州門,元帥趙德勝等守宮步、士步、橋步三門,指揮薛顯等守章江、新城二門,元帥牛海龍等守琉璃、澹臺二門”。

朱文正居中節(jié)制諸軍,他帶領(lǐng)兩千精銳,這支隊伍就像磚,哪里需要哪里搬,負責關(guān)鍵時候支援撐不住的守軍。

戰(zhàn)爭非常慘烈,陳友諒的隊伍攻打撫州門,艱難地打開了城墻三十多丈的口子,但是他們并沒有順利進城,守軍大將鄧愈以火銃擊退了陳友諒的隊伍,然后帶領(lǐng)隊伍豎起木柵欄。

陳友諒的隊伍也不甘心就此放棄,于是雙方爭奪木柵欄。朱文正率領(lǐng)隊伍拼死戰(zhàn)斗,一邊戰(zhàn)斗,一邊修城墻,一整夜的時間,把城墻又修好了,這堪稱奇跡。

在這場戰(zhàn)斗中,多人戰(zhàn)死。但是不管怎么說,洪都守軍還在堅守。

后來,陳友諒的隊伍又去攻打新城門,這次薛顯出其不意,率領(lǐng)精銳開門擊退了陳友諒的隊伍。

就這樣,雙方的交戰(zhàn),完全超出了陳友諒的想象。

陳友諒本來認為是可以速戰(zhàn)速決,結(jié)果久攻不下,這時候著急的,不僅僅是陳友諒,還有朱文正。因為這時候,洪都已經(jīng)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洪都變成了孤城,如果繼續(xù)被圍攻,那洪都守軍早晚有彈盡糧絕的那天。

關(guān)鍵時候,總會有人站出來,有些人生來,就好像肩負著某種使命。

一個叫張子明的人,做出的決定,影響了這場戰(zhàn)役的走向。

張子明,他是一個小小的千戶,和歷史上的那些名將相比,他顯得渺小,但是當他選擇站出來給朱元璋傳遞消息的時候,他的勇敢,不比歷史上的名將遜色。

他當然也知道,這一去,最大的可能就是再也回不來。但是,他認為值得。他需要把洪都的情況,報告給朱元璋,給洪都的守軍,帶來援兵。

張子明為了安全,找來一條小漁船,夜里偷偷出城,他是夜里趕路,白天休息,就這樣一路風塵仆仆,加倍小心,半個月后,他終于到了南京。

一個小小的洪都守軍的千戶,機緣巧合,就這么見到了朱元璋。

他詳細地把洪都的情況告訴了朱元璋。這時候的朱元璋,其實就是在權(quán)衡利弊,究竟救不救洪都。

朱元璋問張子明,陳友諒的隊伍氣勢如何?

張子明的回答是,雖然陳友諒的隊伍氣勢很盛,但是他們在戰(zhàn)斗中,已經(jīng)死了不少人,而且現(xiàn)在江水日益枯竭,陳友諒的巨船的優(yōu)勢,就很難充分發(fā)揮。并且,陳友諒的隊伍,其實也是已經(jīng)糧食匱乏了。如果救援及時,完全可以擊敗陳友諒。

后來朱元璋告訴張子明,讓他回去告訴朱文正,再堅守一個月,朱元璋的援兵就會到,不必過于擔憂。

從張子明和朱元璋的對話里,能看出來,張子明的情商不低,他的回復,雖然報備了洪都守軍的艱難,但是同時也給了朱元璋希望,讓朱元璋相信,只要出兵,就有很大的可能可以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對于洪都守軍來說,最怕的是,朱元璋放棄他們,不派援兵。

并且,張子明能一路躲過陳友諒的眼線,平安到達朱元璋的面前,也足可見張子明在戰(zhàn)場上的能力。

但是很多時候,就怕意外。戰(zhàn)場上,能存活下來,不僅僅需要勇敢,還需要運氣。當大明王朝建立后,那些被封公封爵的將領(lǐng)們,也真是有那個運氣,能活到享受榮華富貴的那天。

張子明就沒有那個運氣了。

張子明返回的路上,被陳友諒的軍隊抓獲。陳友諒用榮華富貴誘惑他,告訴他,如果張子明能引誘洪都守軍投降,他不但不會死,還會享受到榮華富貴。

在陳友諒的認知里,張子明應該會接受。因為陳友諒從一個漁家子弟,一路走上高位,就是成王敗寇,不擇手段。他殺害徐壽輝取而代之,因為他認為這是弱肉強食的結(jié)果。

張子明假裝答應了陳友諒。到了洪都城下,張子明大聲告訴洪都守軍,救援的隊伍很快就會到了,你們只管堅守。

陳友諒大怒,于是殺了張子明。

當張子明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他就知道,他再也沒有活命的機會了,但是他認為值得,所以他才會這樣選擇。

后來,洪都守軍等到了朱元璋的援兵,被圍85天后,洪都解圍。再后來,陳友諒和朱元璋的兩方隊伍,在鄱陽湖上戰(zhàn)斗。這是他們雙方最后的決戰(zhàn)。

結(jié)果是,信心滿滿的陳友諒,被一支不知道誰射出的箭擊中,死在了鄱陽湖上。元末的形勢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朱元璋距離一統(tǒng)天下,更近了一步。

但是這些,其實和張子明,關(guān)系都不是那么大了,因為張子明早就死了,雖然后來朱元璋還特地追封張子明為忠節(jié)侯,配享洪都功臣廟,但是死了的人,是沒法享受榮華富貴的。

對于這些在元末征戰(zhàn)的人,無論是跟隨朱元璋,還是跟隨陳友諒,或者跟隨張士誠,都是為了活下去,如果有幸跟隨的人奪得了天下,能享受到榮華富貴,那需要挺大的運氣。

我寫的這個故事,之所以用了張子明這樣的小人物,在關(guān)鍵戰(zhàn)役中,不惜用生命為代價,為其他人贏得活下去的機會,是因為小人物,離我們更近。我們更能理解,他的選擇。

這就是小人物內(nèi)心的堅守,張子明認為這個選擇值得,于是他以身殉了他的道。

參考資料:

《明太祖實錄》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