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快節(jié)奏時代,小孩子也加入了“卷”的行列。
一部分小學(xué)生在得天獨(dú)厚的情況下,甚至開始學(xué)習(xí)初高中的知識。在90、00年代出生的孩子,他們上小學(xué)的時候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歷史,可能連劉邦是誰都不知道。
但現(xiàn)在的孩子出口便是“深奧”的問題,為什么漢朝都是“漢某帝”,而唐朝都是“唐某宗”?這該怎么回答?

榮譽(yù)稱號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漢某帝”指的是謚號,而“唐某宗”指的是廟號,但是這該怎么解釋一下呢?如何讓一個不懂的人知道他們的區(qū)別?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zhàn)。

首先要知道的是,廟號和謚號,都是已逝之人的稱呼,活著的時候可不能用。
在一些電視劇中,就曾出現(xiàn)過一些叫皇帝為“太宗”的錯誤,讓人啼笑皆非。
這就相當(dāng)于電影中那個“八年抗戰(zhàn),還剩一年”的經(jīng)典錯誤,屬于是后世之人“穿越”到了前朝。

先說廟號,既然叫“廟號”,那就肯定與“廟”有關(guān)。
古代的廟里住的可不全是和尚,倒不如說,一開始的廟就不是給和尚住的。
佛教是在西漢末年才傳入中原的,但是在商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廟”的存在了。商朝的廟并不是寺廟,而是家廟與太廟。

商朝時,每一位皇帝都是“人皇”,是“天子”。人們覺得,就算他們真的死了,他們的意識也依然還存在于世界的某處。
因此人們會為每一位皇帝建造家廟,就供奉他一個人或者一家人。但是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這皇帝實在是太多了,根本祭祀不過來。

于是人們便將那些年齡比較大的皇帝家廟推倒了。
不過這并不代表著他們會被后人遺忘,因為他們的牌位已經(jīng)被轉(zhuǎn)移到“太廟”之中,那里還有他的前輩,他的后輩將來也會來這里住。
而活著的人會統(tǒng)一祭祀他們,之后就不再單獨(dú)祭祀了。

不過,萬事皆有例外,這些故去的皇帝之中,有一些功績特別大的皇帝,他們做出的貢獻(xiàn),值得后世永遠(yuǎn)銘記。
因此,這些人的家廟是不會被拆掉的,不但不會被拆掉,還會額外追加一個“榮譽(yù)稱號”,以表彰這位皇帝的貢獻(xiàn),而這個榮譽(yù)稱號就是“廟號”。

商朝幾百年歷史,只有少數(shù)幾個皇帝有廟號,西漢、東漢加在一起四百多年時光,有二十八位皇帝,其中有廟號的皇帝僅有七位。
除了這七位,還有一些皇帝也曾有過廟號,但是由于他們的功績不是那么突出,于是后人就將他們的廟號撤銷了。

從這里也能看出來,追加廟號這件事,是非常嚴(yán)格的,不是說每位皇帝都能有。當(dāng)然,這個情況也僅限于漢朝以及漢朝之前。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我們在說漢朝的皇帝時,只會提及他們的謚號,而不是廟號。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廟號不好聽,而是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廟號。

平等分配
商朝結(jié)束之后,周朝掌握天下,周朝為了顯得跟商朝不一樣,就重新設(shè)計了一種祭祀方式。傳說“謚號”也是周公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還寫了一本專門用來解釋謚號的書。
與廟號不同的是,謚號是人手一個,不管是好皇帝還是平庸皇帝,就算是壞皇帝也有謚號。

皇帝的好壞,官員看得最清楚,按照周公的設(shè)計,好的皇帝就該用好的謚號,壞的皇帝就該給他上“惡謚”。
就拿商紂王來說,商紂王可不知道自己叫紂王,因為這是周朝人給他定的謚號。這個“紂”字,就代表著“惡謚”,因為“殘義損善曰紂”。

而商紂王的祖先商湯,則是被用作了典故“除殘去虐曰湯”。
最開始的時候,人們給皇帝用的都是好話,就算是有點(diǎn)小錯,也會被無視掉,上一個比較平庸的謚號。只有那種壞到家的皇帝,才會讓臣子們也看不下去,給他上一個“惡謚”。

歷史上第一個擁有惡謚的皇帝是周厲王,他在位的時候十分暴虐,無論是臣子還是百姓,都看不上他。
就連他的兒子也覺得他不對,于是就給他上了一個“厲”字,因為“暴虐無情曰厲”。
在漢朝的時候,廟號和謚號同時存在,廟號只給好皇帝,而謚號則是人手一個。

因此,后世之人就比較喜歡說這個人人都有的謚號,最明顯的優(yōu)點(diǎn)就是比較方便。
但是這種情況延續(xù)到了隋唐時期,嚴(yán)格來說是到了東漢末年。
由于南北朝時期的情況十分復(fù)雜,我們從隋唐說起比較方便。

唐太宗是李世民,很多人都知道,唐高祖是李淵,知道的人也不少,但是有人知道他們倆的謚號是什么嗎?恐怕沒幾個人知道,這是為什么?
當(dāng)初漢朝皇帝的謚號其實是四個字,除了開頭的“漢”和最后的“帝”,第二字應(yīng)該是“孝”。

因為漢朝很注重孝道,因此不管這位皇帝孝不孝,他的謚號中都得有個孝字,而孝字之后的字,才代表了這位皇帝一生的好壞。
其實從這里也能看出來,皇帝的謚號其實并不能說明一切,總有一些擅長溜須拍馬的臣子,會給皇帝上一些名不副實的謚號。

就拿李世民來說,他最開始的謚號,其實就三個字“文皇帝”。但是后來的人為了表示對李世民的尊敬,不斷地給他“加料”,最后就變成了“文武大圣大廣孝皇帝”。
這個名字記起來麻煩,說起來麻煩,而且還不固定,時不時地還會有人往里面加字。

而且只要有一個人這么做了,后面的人就會紛紛效仿,這就導(dǎo)致了唐朝以及唐朝之后的謚號,都變成了很長的一串文字。
就比如宋朝的趙匡胤的謚號為“啟運(yùn)立極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足足十六個字。

但這還不是最長的,最長的謚號屬于清朝的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他的謚號是“承天廣運(yùn)圣德神功肇紀(jì)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yè)高皇帝”,足足二十五個字。
唐宋時期,謚號變長不好念,夸贊皇帝的詞語都跑到謚號里去了,因此廟號就失去了實用價值。

所以,在隋唐之后的朝代,每位皇帝都有很長的謚號,而且每一位皇帝都有廟號,相比之下,明顯是廟號比較方便。
三個字的廟號又好記又好寫,于是后世之人在稱呼唐宋時期的皇帝時,便開始使用廟號,其實一切都是為了方便和實用著想,哪個好念用哪個。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入關(guān)之后,又改了規(guī)矩,之前的皇帝在位時,是可以修改自己的年號的。但是清朝皇帝一生只能擁有一個年號,而且這個年號還只有兩個字。
雖然清朝皇帝的廟號也是三個字的“清某宗”,但是兩個字的專屬年號明顯更方便讀寫。

因此我們在提到清朝皇帝時,一般只說康熙、乾隆、光緒、宣統(tǒng)……這些都是他們的年號。
其實不管什么謚號、廟號、尊號、封號、年號,百姓哪里管得了那么多?一切選擇不過是為了讀寫方便罷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