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中國電動車設定的最低售價確認了,29萬元一輛。
之前德國人就發(fā)現(xiàn),在我國賣10萬元出頭的大眾ID.3,跑到德國居然要約合30萬人民幣,就搞得很多人從中國購買大眾ID.3,然后直接到德國賣。

現(xiàn)在這種情況肯定不可能了,歐盟有了限價政策之后,29萬元就成了中國電動汽車的最低標準線。
價格雖然會貴了一些,但利潤率卻也上來了,反而對中國汽車企業(yè)是有好處的。
因為就算是價格提高,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照樣有極強的競爭力。比如說比亞迪海豚高配版本續(xù)航超過500km,哪怕是賣到29萬元,請問和德國國內的大眾ID.3相比較,到底哪個更吸引消費者的注意?

再比如比亞迪元up和比亞迪元Plus,他們全部采用了刀片電池以及寬溫域熱泵技術,讓續(xù)航里程和充電效率達到了雙重突破。百公里耗電量又比歐洲品牌降低了15%。這種用實力放在歐洲市場也很難遇到挑戰(zhàn)者。
當然了,設置好最低價格之后確實會讓歐洲老百姓出現(xiàn)一定的抱怨情緒,畢竟價格突然上漲了那么多,所以從短期來看,對中國新能源車企迅速擴充銷量是沒有太大好處的。

但若是從長期來看,好處就實在太多了。如果我們在歐洲市場仍然采取價格低廉的傾銷方式,導致人家沒有任何活路,就沒辦法構成雙贏的結局。而中國講究的就是雙贏,僅僅是單邊贏,那我們和美國又有什么區(qū)別。
所以,提升中國電動車的最低售價后,可以保住歐盟自己家車企的生存空間,也不至于讓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過于敵視。反而我們還甩掉了高額關稅的包袱,通過技術輸出和歐盟品牌深化合作。

時間是站在我們這一邊的。只要中國電動車在歐盟能夠站穩(wěn)腳跟,讓中國老百姓逐漸意識到中國電動車的好處,那時,說不定歐洲也會出現(xiàn)類似于三大一線豪車這樣的豪華中國車品牌。
這些豪華中國車的品牌溢價率非常高,利潤率超多,于是企業(yè)就能賺錢,員工也能賺錢,甚至于在超高利潤的幫助下,員工也能享受到上四休三的好日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