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極物
汪曾祺曾在文章里寫“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別說單純的南北,即使是同一個省份,隔壁市與隔壁市吃得也不一樣。
許多美食因著地域而生,離開了那個地方,就不再是那個味兒了。有些人在外地嘗過以后覺得一般,很正常,等你到了本地吃,就會發(fā)現(xiàn)之前“都被騙了”!
原來有些手藝,不會通過食物的名字遷移,它生在哪里,風(fēng)味就留在哪里。

如果城市會說話,食物就是最好的語言。
它們是當(dāng)?shù)厝酥腔鄣捏w現(xiàn),更塑造著有滋有味的每一天。
今天就來看看全國八個地方的小吃,到底和外地吃的有什么不一樣。


離開泉州多年,最懷念還是醋肉。
從橋頭小推車到街巷里的小店,永春醋的淡淡清香,隨著酥脆的表殼一起綻開在舌尖。一點蒜香, 一點肉香,一點薯粉香的回味,絲毫不膩,究極開胃。

泉州人愛著清淡而不寡淡的風(fēng)味,越咂摸越能品出余味。
如果說每個人心里都有一種炸物的味道,那么醋肉毫無疑問占據(jù)了我的心扉。
直接吃香酥,浸入面線絕配,醋肉不僅僅是“醋”與“肉”的結(jié)合,更是當(dāng)?shù)厝宋臍赓|(zhì)的體現(xiàn)。一年又一年,最熟悉的東西,一直沒有變。
隨著夜市小吃的發(fā)展,我總能在外地夜市上偶遇賣福鼎肉片的攤販。但很讓人傷心的是,我從來沒吃上一碗正宗的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一種到了外地就會面目全非的美食。
肉不Q彈了,反而變成面筋的口感,湯汁味道變得單一了,最重要的是里面的料也變得亂七八糟了。當(dāng)一個外地人在夜市上被假·福鼎肉片所“騙”,很難講當(dāng)他真正來到了福建,是否也會錯過這完美的一餐。
對于和地瓜親密無間的福建人來說,各種半透明的食物中,都不會少了地瓜粉的存在。半透明的邊緣增添了糯嘰嘰的感覺,咬開會泛起肉香。他們不會像夜市攤販一樣加很多淀粉,也很少加紫菜,更不會加蔥、蘿卜、陳醋和辣椒油影響湯的口感。
在當(dāng)?shù)?,是用黃辣椒提味的,地瓜粉和肉的比例得當(dāng),湯的味道也比較正。
也只有這樣符合傳統(tǒng)風(fēng)味的福鼎肉片,才是福鼎人的心心念念。


在安徽安慶,人們把紅薯粉做成的團子叫做山粉圓子。
碾碎的山芋經(jīng)過洗漿、晾干得到白色淀粉,再加水揉捏成團,和冒著晶瑩油脂的豬肉一起燜熟,表層剔透軟糯,還吸飽了肉味,別提有多香了。
這山粉圓子貌不驚人,嚼起來卻是又糯又韌,和濃油赤亮的湯汁一起澆在米飯上,讓人欲罷不能。一不留神,人就和那湯汁流入米飯里一樣,在這美味中越陷越深。
住在長江岸邊,大龍山腳下的安慶人,總是念著這份煙火氣。山青水秀是故土難離,家中鍋灶里,也藏著難忘的童年回憶。

用雞骨、雞絲、麥仁吊味,在大鍋滾燙之時,緩緩打入蛋花,再加上胡椒粉等調(diào)味,便是一碗讓宿州人陳曉卿都魂牽夢縈的sa湯。
而在安徽亳州的蒙城、渦陽一帶,它也是妥妥的早餐之王。
清晨露白,熙熙攘攘而來的人,皆是為了這一口鮮香。一碗邊吹邊喝,喝完能感受到一種溫暖的滿足感升騰而上。
一口餅,一口湯,飽足的不止味蕾,還有心靈。

湯是一種非常溫情的食物。
那縷縷蛋花下,蘊藏著最溫暖滾燙的情愫。它不但讓本地人心懷柔軟,更能打開外地游客的唇舌,讓香氣通過肺腑直達心底。
只要你別被過于“樸素”的外貌所“騙”,品嘗后就知sa湯的風(fēng)味其實別有洞天。


在西北甜粽和江南咸粽針鋒相對時,在潮汕,雙烹粽早已領(lǐng)悟何為雙贏。
不同于普通粽子的獨味獨餡兒,潮汕的粽球藏味于兩頭。一邊是咸蛋黃、豬肉、蝦米做成的咸餡兒,另一邊則是紅豆沙做成的甜餡兒。看似涇渭分明的兩味,融合的好卻成了雙箭齊發(fā),直直命中吃貨們的紅心。
外地人極有可能被食材所“騙”,誤認為是黑暗料理。但最懂吃的潮汕人則會告訴你“食定正知”——
食物要親自到當(dāng)?shù)貒L嘗,才知道它真正的風(fēng)味。就像做人做事,當(dāng)你親自體驗過后,才懂其真正的樂趣。
除了將餡拼在一起,在廣州,糖水也融合出了多種滋味。
鴛鴦糊,是將杏仁糊或花生糊與芝麻糊雙拼而成,口感綿滑細膩,和沖泡出來的質(zhì)感全然不同。因為經(jīng)過翻炒,一碗鴛鴦糊的香氣往往是極為誘人的。
剛盛出來的糊糊溫?zé)釃娤?,再加幾粒糯糯的湯丸,每一口都是治愈?/p>
對廣東人來說,生活有時便是這樣“難得糊涂”。
不攀比、不計較,穿著普通的衫,開普通的車沒什么所謂,吃得不差,開心就好。


提到陜西,人們總是第一反應(yīng)想到夾饃。
沒錯,在陜西每個人都是“饃法師”,一個饃就可以夾一切。不論肉菜甜咸辣 ,入我饃中自升華。

但你可知,在漢中,還有一種又香又酥的核桃饃。
這里位于陜南,不同于陜北、西安一帶對面食的偏愛,漢中人更多以米食為主,很少吃“饃”。核桃饃是唯一的例外。
漢中人做核桃饃,以寧強為源。他們不是單純將核桃碎灑在面團上,而是在搟面的過程中就會刷上自己做的核桃醬,豐富一點還會加上花生和芝麻,成就饃里的油酥香。進爐烘烤過的核桃饃顏色變得金黃,咬下表層的酥脆,口感酥松軟嫩的,和普通的酥餅很不一樣。
也正因如此,當(dāng)漢中人出門在外,最懷念的除了熱面皮,就是核桃饃了。畢竟,再普通的一天,有核桃饃的陪伴,也算意義非凡。

至于麥飯,則是整個陜西都愛的小吃。
榆錢、茼蒿、白蒿、苜蓿、槐花、桑葉、胡蘿卜纓子、薺薺菜、芹菜、土豆……不同季節(jié)不同食材,被拌以面粉上鍋蒸熟,便成了飄著草葉清香的麥飯了。
盡管麥飯的做法看起來不盡相同,但在陜西內(nèi)部,其實也有差異。陜北人更喜歡將花序上的花朵洗凈燙過,再和洋芋“擦擦”一同裹上面粉來蒸。調(diào)的汁子里加上蒜泥、辣子面、蔥花,亦飯亦菜格外香。


每逢家里做了麥飯,空氣中也有一種似濃而淡的香氣,宛如鄉(xiāng)愁。
你靠的近了,它便若有似無,你走的遠了,它又如影隨形。
麥飯,就像一封春天寫來的情書,陜西人總愿意一讀再讀。


在浙江臺州,也有一種叫“麥”的食物,它就是麥餅。
它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初期,里面的餡兒也有很多種,芝麻海苔的甜餡兒,或者雞蛋、蝦皮、豆腐、瘦肉等做成的咸餡兒,都是極受歡迎的。
小吃店的阿姨總是起的很早,當(dāng)晨光傾瀉而出,帶著熱氣的麥餅便出爐了。成為最親和的早餐,是它的使命,也是食客們的幸運。
遠在他鄉(xiāng)的寧海人、仙居人,可能會遇上許多同叫“麥餅”的食物,但唯有家門口的老味道,最能激起心頭的回音。
浙江似乎總與糯香的風(fēng)味結(jié)緣,寧波人尤甚。如年糕,似湯圓。
在寧波,三臭可能見仁見智,但年糕是統(tǒng)一的白月光。
冬季霜打后的青菜鮮甜,做一道青菜肉絲炒年糕,足以誘得饞蟲出現(xiàn)。就連早期移民城市上海,都將對寧波年糕的愛延續(xù)了好幾代。

到了嵊州,帶湯的豆腐年糕非常入味,不同于小籠包的“遠走他鄉(xiāng)”,嵊州的炒年糕,牢牢扎根于故鄉(xiāng)。
先炒后煮的年糕,與兩面煎過的豆腐在高湯中匯聚出鮮味,雖是小城美食,卻又無限交融。

不論被如何蒸炒烹炸,在浙江,年糕的糯香不變。
一口年糕里,永遠藏著人們心底一絲不易察覺的,惦念與溫柔。


不去新疆,不知祖國之遼闊。但去了新疆只吃烤肉,那你精髓也將錯過。
烤塞脾,指的是將羊脾臟掏干凈后加入洋蔥、肉再烤制的一種美食。
因為要用小火慢烤,所以等待時間往往不短,但又因為小火慢烤,所以當(dāng)表皮緊縮,顏色變深后,撒上孜然與辣椒,吃起來比普通的肉香。
再加上新疆的洋蔥,吃起來有一種甜味,經(jīng)過烤制后與略帶焦感的肉類進行風(fēng)味的疊合,吃起來更是恰到好處。
新疆,大概是燒烤屆最“恣意”的“烤生”。
除了烤塞脾這種稀有種類,最普通的包子,也能因為烤制而變得不同。
包入嫩羊肉的包子油潤鮮香,在熊熊火爐中,油脂滋滋爆開,比普通包子更薄的表皮膨大,那種香氣有點霸道。因為不是發(fā)面,所以吃起來要多一分韌勁兒,還有淡淡的羊油香氣。
每個到新疆旅游的人,都會因為時差而感到驚奇,因為夜晚勝似白天,所以又有了一個理由可以大吃大喝,直到落日出現(xiàn)。
而心甘情愿地被鮮美的皮牙子與爆汁的羊肉俘獲的新疆人,早已習(xí)慣碳水與肉的盛宴,即使從早吃到晚,也永遠吃不膩。


米線,或許是許多人認識云南美食的第一站。但吃完了米線,也別錯過能讓云南人深入骨髓迷戀的——
餌塊和粑粑。
將大米經(jīng)淘洗、浸泡、蒸煮、舂泥、定型、冷卻后做成的餌塊曾經(jīng)讓汪曾祺都迷戀,曾經(jīng)他在昆明每星期都要吃個幾回。
餌塊的做法也很多樣,湯餌塊、炒餌塊、烤餌塊都很美味。將餌塊切成絲則叫而餌絲,比米線耐嚼,在米線店也很常見。騰沖人有大救駕,里面是炒餌塊;昆明人用火盆烤,然后刷醬料食用,鮮、香、麻、辣。

餅在云南,又被稱為“粑粑”。
迪慶人偏愛水汽粑粑,將面餅燜熟,很綿軟。大理喜洲人,則更愛破酥粑粑,有甜、咸兩種風(fēng)味,因為表層刷過一層油,所以色香味俱佳。
昭通人喜歡用桐子葉包上粑粑上鍋蒸,軟糯香甜。玉溪則創(chuàng)造出一種甩手粑粑,形似印度飛餅,脆香酥鮮。


兼具著沖擊與柔軟的云南美食,總是讓人驚艷。
一面是風(fēng)味的跳躍與種類的豐富,另一面則是歷經(jīng)了多民族的融合與包容,因而呈現(xiàn)出不同于別處的人間百味來。
如果想要品味多元,這里是最不容錯過的美食天堂。


同樣叫“粑”,川渝的葉兒粑又是另一種風(fēng)味了。
葉兒粑也叫豬兒粑或鴨兒粑,和云南很像,這里的粑也是“餅”的意思,不過因為用糯米做皮,所以口感更為黏和。
香菇芽菜、豇豆炒肉 或豆沙餡兒各成其美,芭蕉葉、良姜葉、大葉仙茅葉清香有別。離開川渝吃到的葉兒粑,常不如當(dāng)?shù)氐拿牢?。最愛的還是家里嬢嬢的手藝。
葉兒粑之于川渝人,就像一種自帶親近感的美味。早餐、晚餐,這一口軟糯不變。


每當(dāng)討論起吃雞,許多人只能想起廣東廣西,要不就是山東臨沂。
但其實川渝也是吃雞大戶。
除了口水雞、辣子雞,這里還偏愛用個頭更小只的芋頭做一道“稀溜粑”的芋兒雞。
先爆炒后慢燉,雞肉鮮嫩,芋兒糯軟,辣而不燥,非常下飯。里面有麻椒的麻,也有紅油的香。降溫時有它續(xù)命,咕嘟咕嘟的暖鍋,像極了美食里的太陽。

看似脾氣火辣不好惹的川渝人,面對美食,其實是充滿包容的。
麻或辣,咸或甜,酸或鮮……百味調(diào)和,共造風(fēng)味,才是真的巴適。
你的家鄉(xiāng)還有哪些一出家門就“變味”的小吃呢?歡迎在評論區(qū)和我們分享一下~
▼今日推薦關(guān)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