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wǎng)·閃電新聞4月18日訊半年前,徐女士一向乖巧的女兒晴晴(化名)突然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瞪著眼睛到天亮;要么凌晨在客廳的墻上畫畫;有時候縮在衣柜里發(fā)抖;上一秒還正常地吃著飯,下一秒突然摔碎餐具尖叫。后來晴晴的狀態(tài)越來越差,不是說有人監(jiān)視她,就說老聽見有人喊她名字。徐女士帶著女兒去醫(yī)院檢查,結(jié)果被確診為精神病性中度抑郁、重度焦慮加躁狂。治療一段時間后晴晴情況還是不見好,隨時隨地發(fā)狂,徐女士被女兒折磨得整天哭,一看見女兒就心跳加速,喘不過氣,腦袋一陣眩暈——徐女士也抑郁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與本文無關(guān)

紐扣家庭教育指導(dǎo)師周春華了解了徐家的家庭情況之后,深度剖析了孩子出問題的原因。

原來,晴晴上3年級時,徐女士就和丈夫離了婚,徐女士再婚沒問過晴晴愿不愿意接受新爸爸。再婚后第2個月,新爸爸就冤枉晴晴偷錢,徐女士雖然護著她查清了真相,但事后也沒好好安撫孩子,那天之后,孩子就開始少言寡語。繼父為了兒子結(jié)婚,擅自把晴晴的房間騰空,給兒子當(dāng)婚房,晴晴的東西說扔就扔。這些都讓她沒有家的歸屬感。

周老師建議徐女士建立起支持系統(tǒng):

1、接納無力感,停止自我攻擊,允許自己感到無助:“我暫時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但我在努力支持她?!辈灰袃?nèi)疚感:把“我是不是做錯了什么?”改為“我現(xiàn)在能為她做些什么?”

2、建立“情緒隔離區(qū)”每天設(shè)定15分鐘獨處時間:在陽臺上聽音樂、冥想或單純發(fā)呆,隔絕外界負面的消息。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影響:孩子如果朝我發(fā)火,我就用冷水洗手、深呼吸5次以阻斷焦慮。

3、重構(gòu)對抑郁癥的認知。在紙條上寫下:“ 孩子得抑郁癥,可能是身體里的激素不平衡、周圍環(huán)境壓力、還有家里氛圍這些原因一起影響的,不全是爹媽的錯,別把責(zé)任全往自己身上扛?!薄昂⒆拥牟换貞?yīng)、發(fā)脾氣是癥狀表現(xiàn),不是對你有怨恨。”

(本文系真實案例,文中人物均為化名,請勿對號入座。)

閃電新聞記者 郝彬潔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