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讀心理學的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包括我們的情感、動機、個性特征等。 通過了解自己,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各種情況,提高我們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進而提升我們的社交技能和心理健康。 在現(xiàn)代社會,這些技能對于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重要。以下是幾本心理書籍的推薦,希望這些書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學習心理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zh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本書提出一種以同理心為核心的溝通方法,通過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化解人際沖突,建立真誠連接。書中結合大量案例,指導讀者如何避免語言暴力(如評判、指責),轉而用“需求表達”取代“情緒宣泄”。

盧森堡認為,沖突源于未被滿足的需求,而非對錯之爭。他主張通過“非暴力語言”喚醒人與生俱來的共情能力,最終實現(xiàn)“給予與接受的和諧”。其思想融合了人本主義心理學與和平主義理念,強調(diào)溝通的本質(zhì)是“服務生命”。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習慣的力量》 查爾斯·杜希格:

本書通過神經(jīng)科學和社會學案例,揭示了習慣形成的“回路模型”(暗示→慣常行為→獎賞),并探討如何通過“關鍵習慣”撬動個人與組織的改變。例如,星巴克如何用“習慣訓練”提升員工情緒管理能力,或運動習慣如何改變一個人的整體生活。

杜希格提出“習慣不可消除,但可被重塑”的核心觀點。他強調(diào)“自我意識”是改變習慣的第一步——識別習慣回路中的暗示和獎賞,替換中間的“慣常行為”。其思想融合了行為心理學與實用主義,主張通過“小習慣革命”實現(xiàn)系統(tǒng)性成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活出生命的意義》 維克多·弗蘭克爾:

作者以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的經(jīng)歷為背景,提出“意義療法”。書中指出,人即使在極端痛苦中也能通過創(chuàng)造,體驗愛,面對苦難這三種方式找到意義 。

弗蘭克爾反對弗洛伊德的“快樂驅(qū)動論”和阿德勒的“權力驅(qū)動論”,主張“意義意志”)才是人類核心動力。他提出“悲劇樂觀主義”:苦難本身無意義,但人可以通過回應苦難的態(tài)度賦予其意義。這一思想奠定了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基礎。

來源:能安之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